浙江省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 B【解析】 A 项,“两鬓斑白”的“鬓”应读bìn。
C 项,“废驰”应为“废弛”。
D 项,“惩罚”的“惩”应读ch én 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2.【答案】 C【解析】项,“关于”是介词,引进关涉的对象。
这里“绘本创作者”是引进对象的关系者,应用“对于”。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答案】 A【解析】甲处“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是对“什么是插画”的完整解释,故冒号应改为句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4.【答案】 D【解析】 A 项中途易辙,首句的主语是“出版社”,第二句的主语是“图书营销”,可将“出版社”移至“除了将”之后。
B 项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或“仰赖”。
C 项结构混乱,“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不是“观众”,而是“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故应在“受到”前加上“该节目”。
【考点】辨析病句的能力。
5.【答案】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②温度过高或过低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解析】①处横线前说植物的生长与三种作用有关,横线后说“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因此,所填写的内容必须将横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即回答这三种作用与温度有什么关系,故可以填写“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
②处横线前说到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横线后又说“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这样就知道需要填写句子的主语应为“温度”,综合文意,此处可填写“温度过高或过低” 。
③处横线后的“即”说明其引导的内容是对横线前内容的具体阐述,那么就可得出此处应填写“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6.【答案】( 1)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1 / 7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这部分文字有两段,第一段说的是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都有所上升;第二段说的是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第( 1)题属于压缩语段题,注意仔细分析,不能遗漏要点,将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即可。
第(2)题要求写一段评述性文字,新闻评论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既要肯定优点,也不能忽略缺点,这样才能彰显当代青年的成熟思想,也才是正确的答题思路。
评述这则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既要正面肯定当前阅读呈现的新变化和其背后科技的力量,也不能忽视有声阅读的弱点,即这种阅读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此外,还要注意题目对于字数的要求。
【考点】压缩语段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7.【答案】 D【解析】 A 项“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于文无据,材料三中提到“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但并未说明是否天生就能进行这种交流。
B 项“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可知这只是一种推测;“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理解错误,被激发的是“生物恐惧感”,不同于“生物恐惧症”。
C 项“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同样过于绝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8.【答案】 A【解析】 A 项;“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错误,材料一说的是“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程度“最”的限制;且“热爱生命”于文无据。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9.【答案】( 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 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了概括的对象是重视自然教育的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由材料一可以看出,孩子们多参与一些在自然界里的活动;会增强对自然的好感,但是如果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则会做出妨害生物的事情,所以有必要进行完整的自然教育。
由材料二可以看出,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非常单一,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两个方面,这说明需要对其他人群进行自然教育,让人们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由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
由材料四可知,人类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重视自然教育;可以引导人们热爱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2 / 7【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0.【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 “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中画横线部分写出了作者观灯时的兴奋之情。
而题干要求分析这部分文字的语言特点,那么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词句来作答。
灯“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 “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 ,作者虽说这形容不夸张,但实际上,这样来描写灯,写灯的光彩,已经用词夸饰,辞彩绚丽了。
画横线部分写灯,先总说,继而近看,再远望,这样极尽铺陈之能事,有些语句还用了排比句式,语意表达透彻。
此外,“果有”“真个”“真是”等词起着强调作用,“你看”“不信的话”“你抬头”则表达了作者急于分享的兴奋之情。
【考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1.【答案】①连用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 ,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 ,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 ,此处聚焦于“一” ,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连用 10 个“一”具有的艺术效果,应结合语境来回答。
内容上,这是作者观完街灯“兴尽欲归”之时于长街拐角处所见,而这个场景甚至进入到作者的梦中,所以这是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结构上,前文写街灯时,写得非常热闹,灯也非常繁杂,这里连用 10 个“一”,凸显“静”和“简” ,形成了强烈反差,且与前文少年时的梦相照应,又引出下文的“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12.【答案】分析作品结构,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的能力。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文章在具体描写“街”之前,先作设问“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盛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可以说文章的写作中心是灯,写街是为了引出看灯的人,写人则是为了突出灯;所以最后写观灯盛况才是高潮,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也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的能力。
13.【答案】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必须根据全文来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那么可从“新奇”和“庆幸”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根据文中“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等信息可知,作者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根据“我晓得,这盛况,3 / 7这胜景,前些年肯定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古人观灯⋯⋯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等信息可知,作者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人民生活富足,精神焕发。
此外,由“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可知,作者还庆幸自己在汴京实现了“星河梦”。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14.【答案】 A【解析】 A 项“发言”,开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5.【答案】 B【解析】 A 项“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 项“其”,都是代词,他。
C 项“于”,介词,在;介词,到。
D 项“所”,助词,跟后面的“怪”组成“所”字结构;助词,跟前面的“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6.【答案】 C【解析】 C 项“颜太初⋯⋯效法嵇康、阮籍”错误,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
【考点】分析概括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7.【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 又其文多指评 / 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 /不甚重之 /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解析】文言断句需要整体理解,局部突破。
这部分文字说的是颜太初因为官职低微又写文章批评他人,所以他的文章不被人重视。
“见” 的对象是颜太初官职不能“动人”,故在“人” 后断句;“又” 引导的是“其文”情况,故在“訏”后断句;“虽”一般在句首,前面说的是不重视颜太初文章的原因,故在“虽”前断句;因为“不甚重之” ,所以颜太初的文章丢失了很多,注意“故”一般在句首,这样在“不”和“故”前断句;最后说作者得到颜太初的文章,所以在“余”前断句。
【考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8.【答案】( 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解析】( 1)句中,“既”,已经,⋯⋯以后;“徒”,仅仅;“以”,用来;“行”,实施,实践。
(2)句中,“显”,显赫;“言”,文章;“贱”,地位低;“传”,流传。
4 / 7【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术已经很久了。
现在的士大夫,开口就一定说自己是“儒”。
那么儒者到底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而长的衣带,身穿有着宽大衣袖的衣服,(这样的人)就称作儒吗?手握书简伏案读书、诵读不止的人可以称作儒吗?又何况将以笔濡墨、写出华美文辞的人称之为儒,这实际上也偏离了儒啊。
放下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欲、张醋、胡广,世上所说的大儒,真的足以配得上儒这个名字吗?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为这样的儒而气愤。
(他)阅读先王的书,不研究古书章节句读,一定探求书中的义理罢了。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