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优秀课件》
材料二:陈水扁洗钱案
陈水扁洗钱的第一个渠道是台湾当地的 材料二:陈水扁洗钱案 兑换店或地下钱庄。非法资金由此转移到国 外,但没有在台湾的金融机构留下证据和痕 迹。第二个渠道是珠宝买卖。陈水扁之妻吴 淑珍,透过海外珠宝买卖进行大规模洗钱, 其交易金额可能超过18亿新台币。渠道之三 是注册一个用于洗钱的空壳公司,该公司没 有实质性的商品或贸易往来,没有制造业或 服务业的背景,其用途仅仅是洗钱。据瑞士 方面的消息,陈家在美林公司拥有7亿新台币 的巨额不明资产。
《朱子语类》是朱熹 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 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 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 几遍
厌:
满足 得趣: 领略其中旨趣 理解
着意:用心 穷:
徒:
仅仅 自是: 从此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读书应该读到手 不释卷之时,方是见得真味真意。才能领略到书 中真意。若读之书数shù几次过,如果只是粗读几遍, 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就厌通“餍”,满足之书,大概了解 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欲别求书看,然后就另外 找书来看,则是于表对象此一卷书犹未得趣明白 其中旨趣也。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 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盖人心之灵,大概人的 心灵天理所在,由天理决定,用之则愈明。
问题探究
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 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 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望 左右。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 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辨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 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 依照天理行事。
探讨: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 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 人欲所误导。
第二则4
曾子曰:‘ 仁实现仁德以为以……为
己任, “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 使命,不亦重乎!这不是很沉重吗?死而后已, 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不亦远乎!’这不是很遥 远吗?’又曰:‘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如 临深渊,如履薄冰。好像面临深渊,像走在薄 冰上一样。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吾知免避免夫 免于(祸害) ,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 小子弟子们!’ 直应该,应当是恁地用功,方 得。‛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第三则1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廷秀问:“现在 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曰:‚圣贤教人,朱子回答说:“古代 的圣贤教育人,都提切己切身说话说教,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 来说教,不是教人向外向外人炫耀,只求表面,不是让人只求表 面,只就纸上读了便了。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自家 今且剖辨别,分析判分辨一个义利。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 义利之别。试自睹察看当自家,试着察看自己,今是要 求只要求得 人知?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要自为己自己为自 翻译 己?还是为了自己呢?
Hale Waihona Puke 学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 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吕祖谦、 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 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 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 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第三则3
大凡为学做学问,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且须分 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关键!就要分清内 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 一趋,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便有个为义 为利在里。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 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从这边就是为
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 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 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 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尔‛。(《朱子读书法》张洪)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孟子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可欲之谓善,有 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 子· 尽心下》)人抛去自己的私欲,找到自己的真 实性情内在潜能,真实的自我存在,由小化大,便 可以成圣成神。他说这些,就是要讲这是个渐进的 过程,同时强调人有其正常的需要(‚可欲‛), 所谓‚私欲‛并不是说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要, 而是讲除这些正常需要以外的欲望。朱熹的‚存天 理,灭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讲的禁欲主义的,他是 从自己的哲学观引发出来的对人一种理智要求。后 来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而成几 乎或者就是禁欲主义了,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第二则2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 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自己 不知不觉地顺着小道上走去了;及至前面荆棘芜 秽wú huì 杂草丛生,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又却生悔。 却又心生后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这 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须是遇事之时,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便与克下,就 要克制自己。不得苟且随便,马虎,敷衍了事。放过。不 可以随便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指遇事),这 就要先明白事理,勇猛以行之。接着勇敢地去做。
曰朱子回答说:‚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 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这样处,对待这种情 况,极要与他埽 [sǎo]古同“扫”,打扫除打 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
(做到) 。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如一条大路,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
一条小路。又有一条小道。明知合应该行大 路,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
拓展延伸
料一:昆明市西山区富善村的普通村民张 正祥,40多年来,为保护滇池,经常在滇池 边巡查、拍摄、写材料、反映污染情况,为此 他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变卖了家里的养猪场, 妻子离开他,非法矿主见他就打,右眼瞎了, 右手折了,他始终没有放弃保卫滇池的孤军奋 战· · · · · ·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第二则3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不 用著力,他就不用努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自 然按照天理去做,不流于人欲。而不会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 贤人,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 不会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 么是人欲而后行之。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 然后才去行动。若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假如是普通 人的资质,须大段仔细著力,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无一 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始得。每时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义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义理 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问题探究
此则 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 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 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 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 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 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 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义,从那边就是为利。
第三则4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地(指境界) ,向内就是走向圣贤 之路,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不才,不正派之途。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这里只在札定脚踏踏实实做将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去,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 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无可商量。不容商 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 翻译 里面深入其里煞极,很有工夫,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 却好商量(进一步)讨论也。‛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 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 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 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 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 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 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 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 德,以绝私欲。
勤用心就会更明白事理。
只提醒精神,只要让头脑清醒,终日着 意,整日用心,看得多少文字!那么,会看多 少书,穷理解得领会多少义理。探究领会了多少 道理。徒仅仅为只是懒倦,如果只是懒惰,则精 神自是从此愦愦kuì 昏乱不清醒,那么精神就会混乱 不清,只恁nè n这样;那样昏塞不通,只是那样昏 昏沉沉,不通道理,可惜!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