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月月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月月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16 / 16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月月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 _______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新的2B铅笔长度约18m

B.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小时60次

C.成人手指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1cm

D.成人的手臂长度约为1dm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根2B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钢笔杆直径约0.7cm,成年人手指指甲盖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大约是1cm。故C符合实际;

D、成年人的步幅约70cm,成年人的手臂长度略小于此数值,在60cm=6d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分析】(1)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6 / 16

(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4)根据声调、响度、音色的不同特点做出判断。

解:A、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A错误;

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故B错误;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我们对声音的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特征的判断等,属声学综合题意。

3.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人在太阳光下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B.小孔成像

C.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D.人能看见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

【分析】(1)由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较多,如日月食、影子、激光准直等;

(2)我们之所以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

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瞄准器等。所以A、B、C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人能看见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所以选项D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掌握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

4.“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高速飞行,而坐在其中的航天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飞船 B.地球 C.月亮 D.太阳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16 / 16

解: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和飞船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了变化,符合题意;

B、以地球为参照物,航天员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不合题意;

C、以月亮为参照物,航天员和月亮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不合题意;

D、以太阳为参照物,航天员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航天员是运动的,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5.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分析】此题无非是在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区分并进行判断,就要理解“粗糙的墙壁上会出规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这句话的含义。

解: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照射时,由于大理石表面比较光滑,光线会发生镜面反射将大部分的光射向墙面,从而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很暗的光斑;

当平行光束被反射到粗糙的墙壁上时,不再平行,会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是漫反射的缘故;

综上可知:只有B最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平行光束经反射后是否仍然平行,是两者的最大区别所在。

6.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16 / 16

解: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

7.一同学从距竖直平面镜前10米的地方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地沿平面镜法线方向向平面镜走去,经5秒后,该同学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

A.5米 B.10米 C.20米 D.15米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虚像和实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所以实体到镜面的距离就等于所成的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解:当同学经5秒后,走过的距离为1米/秒×5秒=5米,即现人到镜的距离为10﹣5=5米,

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5米,则人与像的距离就为物距与像距之和为5+5=10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8.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

B.将凸透镜向左移,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蜡烛和光屏互换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D.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得到清晰像,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且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

A、观察图示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则u=26cm>2f,解得f<13cm,故A错误;

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正确;

16 / 16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C错误;

D、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光屏应靠近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今后学习光学,研究光现象的基础,应该熟练掌握,并注意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9.(2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全世界电视观众均可通过卫星传输的信号在家里收看开幕式盛况,这种卫星被称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相对于 地球 静止(填“太阳”或“地球”)

【分析】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等,相对地球的位置不变。

解: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等,其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因此,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地球。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应知道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等,相对地球静止。

10.(4分)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凹 透镜(填“凸”或“凹”)。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实 像(填“实”或“虚”)。

【分析】(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过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到视网膜上。

(2)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我们看物体时,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凹;实。

16 / 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以及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1.(6分)渔民在叉鱼时,看到的鱼的虚像在真实的鱼的斜 上 方,这是因为鱼 反射

出的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 折射 的缘故。渔民看到鱼时,鱼也看到渔民,这是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分析】①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

①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鱼的实际位置要比看到的位置要深,我们看到的鱼的虚像在真实的鱼的斜上方。

②渔民看到鱼时,鱼也看到渔民,这是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上;反射;折射;可逆。

【点评】光的反射和折射都可以成像,反射只能成虚像,折射还可以成实像;无论折射还是反射,光路都是可逆的。

12.(2分)李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以下是他所记录的数据:17.86cm、17.88cm、17.68cm、17.87cm、17.8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该是 17.87cm 。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4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平均值求取的时候,小数的位数还应该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1)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7.6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应去掉。

(2)物体的长度:≈17.87cm。

故答案为:17.87cm。

【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平均值的求取及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13.(4分)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光屏上像未给出),则该像为倒立的 缩小 的实像,应用这一规律可以制成 照相机 (选填“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