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教学与管理》2010年2月2O日
中堡龟查宣堡
◎四川宜宾学院任红亮

,绿色生态德育的基本内涵
"绿色生态德育"是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和
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
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
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德
育观念,它倡导和谐,人文,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社
会精神,倡导人和自然,人和动物,人和植物及一切生
命体之间的共存共荣.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体现德育工作的人
文思想,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
都在极积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
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绿色环境氛围,
努力构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会一体化的生
态型德育格局.
二,在中小学校开展绿色德育的重要意义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
食问题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的严重威胁和危害,人
类正在深刻而严肃地反思.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共识.中小学校
作为传承文明,联系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
全球问题的客观要求,如何主动作出回应,培养出具
有生态理念和绿色思维的新型优秀人才,更好地推动
生态型的社会文明建设,是我国广大的中小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人,由于以自然界的"征服
者"自居,和谐的绿色思维习惯和行为不可能成为社
会的主流.而在生态文明时代,培养理性生态人,开展绿色思维与绿色习惯教育,是对生态与人类关系认识的理性升华,也是中小学德育的新课题,该内容深入
到中小学德育课堂,将为中小学德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中小学德育重点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展
开的,较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的思维
习惯中缺乏环保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中小学德育中,养成教育中的"自然,和谐"思想是一个薄弱环节,绿色德育更几乎为零.生
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和l谐发展,是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前提的发展.然而,一个f国家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其前提条l件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科学的生态环保理念和习惯,必-
须具备"一切生命平等"的理念.今天的中小学生就
I是明天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是经济建设l的中坚力量,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创造者. }他们是否具有绿色的,理性的生态理念与习惯,将直l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l彻实施,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的繁荣.因l此,重视中小学生的绿色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
J三,绿色生态型德育的实践探索
l近几年,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在积极地,尝试性开
f展绿色生态型德育模式探索,不同的学校采取的方法:和渠道也不同,但归纳起来,大体上是从以下几方面
I着手开展的.
J1.创建绿色的校园氛围
l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要搞好
I绿色生态德育,就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绿色改造.首I先要优化班级生活的微观环境.优美的班级生活环境1能给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提高班级德育实施与-
管理的效果.作为班主任老师和德育教师,要指导学
1生设计,布置,保护学习环境,让学生亲手创造一个良f好的班级生活环境,如各班的黑板报,中队角,小图书1角的教室布置等,都要力求做到既美观大方,又注重:教育性和激励性,因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营造环
I境的过程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养成热爱集体,关心集l体,乐于奉献的好品质.再如,为了丰富图书角的内容,可以号召学生自愿从家中带一两本书捐入图书
l角,使他们懂得一本图书一个人拥有只发挥了一份作f用,如和全班同学分享,则发挥了几十份作用,好书要l大家看.每个人在为班级作出一份奉献的同时,回收到的是几十个人为你作出的奉献.其次,要优化班级
1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尊重,民
l主,共荣,体谅的班级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做f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优化师生关系,关键在老师.教师l要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加f
?
】9?
任红亮: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深师生感情,真正做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l 生.同时教师要善于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搭建交往I 的舞台,让学生在交往中加深理解,提供相互帮助的l 机会.要重视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并注重舆论的评, 价,约束,同化,驱动和导向作用.要培养勇于开展批f
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颂扬真,善,美,鞭挞假,I
恶,丑.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班集体规范,培养自觉的守I 纪习惯.要不断进行遵守纪律的行为训练,增强班级l 凝聚力.再次,要美化校园大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I 学生生态环境的审美意识.要绿化校园,让绿树成荫,『鲜花争艳,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情与景的和谐:
相融,从而让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优美环境的审美价l 值,感受到人自身的主体价值和创造能力,使精神得l 到净化和升华,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审美观念,形成} 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以后自觉地保护环: 境,美化环境奠定思想情感基础.J
2.创建绿色的家庭环境I
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的潜在感染力对中l
小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的德育方面.f
因为有血缘关系的存在,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I 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家庭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启I 蒙地,父母是儿童的天然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每一言:
行举止都可能会给其子女道德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家1 长对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l 律,可以运用故事,儿歌,录像,电视等方式和手段来l
进行,把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合为一体.如:
电视系列片《人与自然》,《地球故事》等,就是对儿l 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经常让儿童观看这I 类节目,有助于增加儿童自然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
面,并从中领略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无穷奥秘,认识l 到物种之间,人与另类之问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价5 值和意义.所以,作为家长,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以身作则践行绿色生态? 理念,而且有意或无意地利用机会,对子女进行和谐f 的,绿色的生态德育观的强化.l
3.创建绿色的社区环境f
社区环境是对中小学生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潜在l
环境之一,因为,中小学生在上学和放学路上,节假日l 的大多时间都在生活社区,经常能感受到来自社区的l 潜在的影响,而社会环境又大多参差不齐.中小学生: 如果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环境,其坏习惯萌发的诱发因l 素就会少很多,而如果他们生活中一个较差的社区环l 境中,其很多不良习惯会自然形成并逐步表现出来.l 所以,构建绿色德育,要重视社区环境建设.加强社区: 环境建设有很多方法.首先,要运用电视,广播,报刊,l
?
20?
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在校园内和社区内广泛传播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如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地球故事》等栏目,都是很好的教育媒介. 营造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是形成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培养道德行为的基础.作为道德调节的最
重要手段,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功能.新闻
媒体要从国家的,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爱憎
分明,扬善抑恶,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
观点,新做法,无情鞭挞破坏生态环境的不道德行为. 其次,严肃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支撑生态道德教育, 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法律和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承, 相互支持.法律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强调教育与自律.法律通过运用强制手段着力约束人的行为;道德通过运用教育的手段着力解决人的动机.因此,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平,必须依托法律的力量.增强他们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制意识.对有严重破坏环境等有悖于生态平衡的不良行为,依法予以制裁.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启迪,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念.
4.养成绿色的生活习惯
对中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其一生
的财富.和谐人文的绿色德育理念在中小学生身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慢慢养成,点滴积累.要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
融人绿色生态观念的养成教育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中小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和意识.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和学校的传统节日加强环境教育.又比如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废物利用和废物回收活动,参加环保竞赛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活动使中小学生生慢慢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5.加强中小学生热爱"国学",学习"国学"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很多经典语录和着作里渗透着多重
人文精神,特别是容含有做人的道理,与人和谐相处, 热爱自然,包容等思想.例如《论语》,《大学》,《孟子》,《三字经》等,如果中小学生能经常诵读这些经典着作,将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对于加强其人文精神和热爱自然心态都会有很大帮助.近几年,有很多中小学开展了读"国学",背"国学",讲"国学"的
相关活动,都与此有关.
参考文献
[1]李挺硕.绿色德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文教
资料,2006(6).
[2]舒服才.生态德育论^广西社会科学,2003(3). (责任编辑刘永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