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复习题一、单选题:1.我国1997年刑法典一共有条文()A.384条B.452条C.412条D.502条2.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3.有权对刑法作出司法解释的是()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B.高级人民法院C.高级人民检察院D.国务院4.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饮用水中投放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打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甲开枪射击乙,但击中了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C.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失足掉进下水道摔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丙开枪,且均击中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5.至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A.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B.一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C.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D.两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6.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
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7.下列情形不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质的行为是()A.紧急避险B.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C.依照法令的行为D.假想防卫8.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是丙逼我把你父亲退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
甲信以为真,便放走乙。
关于本案,正确的是()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D.甲成立故意伤害未遂(不能犯)9.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A.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B.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C.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D.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过失犯罪10.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结果的个数C.犯罪意图的个数D.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12.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A.屡教不改B.罪行极其严重C.累犯D.抢劫犯13.2009年1月,甲(1993年4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011年3月20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月被抓获。
关于本案,正确的是()A.根据从旧兼从轻,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八)》B.对甲故意伤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甲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可以适用死刑D.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14.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A.应当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刑罚按“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B.应当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刑罚按“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C.不应撤销缓刑,对所发现的罪按刑法的规定直接判处刑罚D.不应撤销缓刑,但对所发现的罪应按刑法的规定从重处罚15.甲因故意杀人罪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流产,一个月后,甲被提起公诉。
下列正确的是()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不是被强制流产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流产16.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17.李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与邻座一乘客发生口角,争执中李某将该乘客打成重伤,李某的行为()A.适用新加坡法B.适用中国刑法C.适用第三国法D.中国刑法、新加坡法都可以18.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A.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触犯刑律的行为D.应受刑罚惩罚性19.刑法解释,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可分为()A.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B.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C.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D.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20.关于因果关系,错误的是()A.甲向乙毁容,乙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甲将乙的裤子点燃,乙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C.甲在乙家放火,乙为救人冲入屋内被烧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D.甲在高速路将乙推下车,乙被后面的车辆撞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21.关于不作为犯,错误的是()A.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
甲不救助他人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B.甲在工作时,不小心使用一根铁钻刺入他人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伤者送完医院救治而是逃亡外地。
医院证明即使伤者送往医院,伤者也会死亡,甲不送伤者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掉入河中,甲因为天冷不愿下水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他人来救助时,小孩死亡。
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
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23.下列何种犯罪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A.报复陷害罪B.诬告陷害罪C.伪证罪D.间谍罪24.李某为防止偷苹果,在苹果园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苹果不慎触电,经医院抢救,不治而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态是什么?()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25.甲(17岁)和乙(15岁)共同盗窃()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B.甲单独构成盗窃罪C.乙单独构成犯罪D.甲乙都不构成犯罪26.甲为偿还赌债将本村的一台正在使用的变压器偷走卖掉,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现象?()A.结合犯B.吸收犯C.想象竞合犯D.牵连犯27.关于犯罪主体,正确的是()A.甲(女,40岁)吸毒后强制猥亵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B.甲(15岁)携带自制火药抢劫妇女的包,甲不构成抢劫罪C.甲(15岁)非法拘禁他人,甲不构成犯罪D.甲是法官,可以构成放纵走私罪28.关于过失犯,错误的是()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才成立过失犯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C.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D.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29.甲雇佣A杀B,说明不要造成其他后果,A向B的住宅投放炸弹(周围没有其他人与物),结果将B的妻子炸死,但B安然无恙。
关于本案,正确的是()A.甲与A构成共同犯罪B.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C.A对B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B的妻子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D.A成立故意杀人罪,甲不成立犯罪30.关于正当防卫,错误的是()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C.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D.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31.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想报复,在甲的菜中拌入毒药。
但甲久久未归且乙害怕法律制裁,乙打消杀人念头,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正确的是()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32.关于共同犯罪,正确的是()A.甲乙应当预见山下有人而未预见,扔石头将丙砸死。
甲乙具有共同过失,构成共同犯罪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蔽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C.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构成共同犯罪D.交警甲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33.关于教唆犯,正确的是()A.有的教唆犯是主犯,但所有帮助犯都是从犯B.教唆犯都是从犯C.教唆犯都是主犯D.教唆犯的刑事责任都重于实行犯35.关于累犯,正确的是()A.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B.对累犯应当从重处罚C.对累犯的从轻情节不予认定D.对累犯的减轻情节不予认定36.犯罪分子自动投案以后的下列表现中,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是()A.交代了自己所犯数罪中的次要罪行B.共同犯罪的主犯交代了自己所犯的全部罪行C.共同犯罪的从犯承揽了共同犯罪其他共犯的全部罪行D.如实供述了所犯之罪的主要情节和基本过程38.刑法中的从重处罚是指()A.在法定刑中间线以上判刑B.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最高的刑罚C.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比没有该从重情节时相对更重的刑罚D.在法定刑最高刑以上判刑39.我国刑法一般预防的对象是()A.一切人B.违法的人C.犯罪分子D.潜在的犯罪人40.我国刑法中的附加刑()A.只能独立适用B.只能附加于主刑适用C.只有主刑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才可以适用附加刑D.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41.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A.聚众淫乱罪B.组织淫秽表演罪C.寻衅滋事罪D.无罪4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采取的判断标准是()A.行为地主义B.结果地主义C.行为地或结果地主义D.行为地且结果地主义43.A国公民在公海上空将B国民航客机劫持到C国,该犯罪嫌疑人潜逃后被我国司法机关依法逮捕,则我国对该犯罪嫌疑人行使管辖权的依据是()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C.保护主义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44. 外国籍商人杰克来华经商期间,与中国女青年李某恋爱,后因李某提出分手,杰克怀恨在心,遂指使人对李某用浓硫酸毁容。
我国法院依法对杰克及同案犯人进行了审理,我国法院依据的是()A.属地管辖B.属人管辖C.保护管辖D.普遍管辖45. 李某因倒卖外汇于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修改后的刑法实施以后,李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无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
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A.撤销原判,改判无罪B.释放并给予国家赔偿C.驳回申诉,维持原判D.考虑到李某已服刑2年,改判为有期徒刑2年并予释放46. 甲15周岁,系我国边境某镇中学生。
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
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和4小袋白粉末。
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海洛因’及’50克’的字样。
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
”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
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
甲的行为构成: A.走私毒品罪 B.非法持有毒品罪 C.贩卖毒品罪 D.走私、贩卖毒品罪47. 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
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