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选择题
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公路规划图(A地有明清古建筑群)。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计划夏季在B、C两地间修建一座大桥,大桥施工困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台风较多 B.河流含沙量大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上,多地震活动 D.两岸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
2.该地区计划修建从A村到B村的公路,准备选择方案①或方案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方案①合理,线路长度最短,节省建设成本 B.方案①合理,线路为直线,便于运
输
C.方案②合理,经过的聚落、人口较多 D.方案②合理,分布在山间谷地中,避开了
陡坡
3.C村至E城市的公路并没有走直线,而是绕道D村,其主要原因是:
A.远离河流,避免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 B.减缓公路坡度
C.尽量多地经过村镇,加大运输量 D.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的影响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
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
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C.长江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
度变慢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6~7题。
6.两图所示的含义是: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负相关关系
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营业面积、交通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完成8~9题。
8.对当地工业区位选择起主导作用的是:
A.原料、交通 B.劳动力、市场 C.市场、科技 D.科技、交通
9.下列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A.淄川 B.张店 C.黑旺 D.王村
上右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城市的可闻噪音分贝强度(单位:PNdB)等值线分布图,图中黑
色圆点代表交通运输网中的点。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M点最有可能是:
A.汽车站 B.码头 C.火车站 D.飞机场
11.对图示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M地有公路直达市区,交通便利,布局合理 ②M地噪声污染市区,布局不合理
③M地主要运输工具进出M地的方向为西北—东南向
④M地主要运输工具沿公路从市区北部通过,方便居民出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将M地整体搬迁至远郊,现有甲、乙、丙、丁四个地
点供选择,比较合理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甲城市所在区域规划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如果图示区域为平原,则甲城市的空间形态可能
与下列哪个城市的空间形态相似:
A.兰州 B.青岛 C.石家庄 D.上海
14.图中规划道路建设完成后,甲城市的城区发展方
向将可能是: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读右图,回答15~16题。
15.某地区有a—f规模不等的城市(镇),现需在其中两座设立百货中转站,最合理的是:
A.a和b B.a和e
C.b和e D.c和d
16.图中f地处山区,林产品丰富,新近发现了一大型矿产
资源,需布局一交通线,有关这一交通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交通线主要考虑的是经济、社会因素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修建交通线只需考虑f与b的距离最短这一原则
C.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适宜修建铁路 D.f城镇的发展规模不会超过城市a、b
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回答17~19题。
17.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布局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
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
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
18.百货大楼、大厦、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
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
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
19.图中夜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货源充足 B.人口集中 C.交通便利 D.金融市场活跃
二、综合题
20.读某历史名城图(下左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判断老城区中①②区域那个较早形成,并说明判断理由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说明老城区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21.读福建某地区聚落及商业网点分布图(上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聚落空间形态各有何特点?
(2)图中C、D两区域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
(3)图中E处河港曾经是该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枢纽,盛极一时。后因泥沙淤积和公路发展,
该河港最终废弃。试述该种变化对E地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岛港和烟台港港阔水深,浪小流缓,不淤不冻,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天然良港。日
照港是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济宁兖州的煤炭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向外输送。烟台港与大
连港早已开通了汽车轮渡,现在又开通了火车轮渡。
材料二 山东半岛局部区域图
(1)日照港与青岛港、烟台港相比,有什么不利
的自然条件?
(2)分析青岛成为山东半岛重要商业城市的
区位条件?
(3)为什么要开通火车轮渡?
23.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株洲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________。
(2)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3)影响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5 A D C D C 6-10 D A A B D
11-15 C C C B B 16-19 A A B B
20题答案
(1)交通 矿产资源
(2)① 早期城市大多沿河分布,河流能为①地提供生活用水,且交通运输便利。②区域可
能因钢铁工业发展而兴起,出现较晚。
(3)铁路交通 带状 河流
21题答案
(1)A处聚落空间形态沿公路线扩展,B处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伸展。
(2)C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于D处。C位于平原,D位于山区。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
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
难伸展到那里。
(3)E地聚落空间形态将保留沿河流伸展的特点。其商业网点密度将会减小。
22题答案
(1)海岸线平直,缺乏船舶避风浪的港湾 方便济宁煤炭的外运。
(2)青岛自身具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所在地区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经济腹地条件较好。
(3)好处:可减少货物装卸次数,降低费用,节省运输时间,加快货物的周转。 意义:①
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速度;②减轻铁路的运输压力;③减少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23题答案:
(1)河流
(2)①面积明显扩大;②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
成,株洲临河布局变成沿河和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街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
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