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尖露天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 本)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 2008年10月
1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形地貌 铧尖露天煤矿行政区划隶属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矿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域性地表分水岭 “东胜梁”的南侧,属黄土高原地带。矿田北部边界距“东胜梁”约10 km,矿田内地形总体趋势是北部高、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田西北角的边界附近,海拔标高为1430.2m,最低点位于矿田南部勃牛川内,海拔标高为1279m。最大地形相对高差为151.2m;一般地形海拔标高在1325~1400m 之间,一般地形相对高差为75m 左右。 矿田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基岩(延安组J2y)大面积出露,植被稀疏,为半荒漠地区。 矿田内沟谷发育,将矿田分割得支离破碎。一般季节干涸无水,丰雨季节大气降水在地表形成迳流后流入沟谷,这些溪流或洪流具有历时短、流量较大的特点。暴雨时勃牛川在矿田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穿过矿田,店沟、黑桥沟分别在矿田的中部及东部由北向南汇入勃牛川,通过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1.1.2 气候特征 本区属干燥的半沙漠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寒时间长,夏热时间短,秋季凉爽多雨,春季风沙较大。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霜冻期较长。据准格尔旗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7.9℃。降雨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年降水量194.7-531.6mm,平均357.3mm; 年蒸发量2297.4-2833.7mm,平均2457.4mm,是降水量的5-11 倍。结冰期一般为10月初至次年4月底,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最大冻土深度1.71m。矿田内夏季风小,一般为2-3 级;春冬两季风力较大,常在4级以上,最大可达10级。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4 m/s。
1.1.3 地质灾害 据调查,矿田内从未发生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亦无泥石流、滑坡及塌陷等不良地质灾害发生。根据内蒙古地震烈度划分,本区抗震烈度为6度。
1.2 社会环境概况 铧尖露天煤矿所在的准格尔召镇地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区三交之界,由原准格尔召乡、神山镇两乡镇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合并而成。包府复线纵贯南北,包神铁路侧西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准格尔召镇总面积471.83km2,总人口10217人,3402户,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镇人民政府设在原神山镇政府所在地。村民以从事农业、牧业、养殖业为主,其中从事第一产业4409人,第二产业821人,第三产业1063人。 由于准格尔召距东胜区较近,近几年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周围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道路交通、电力设施已初具规模,部分居民开办乡镇企业,经济收入比较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目前,所有行政村均通电、通邮,绝大部分村庄通电话、公路,有5个村接入自来水。准格尔召镇现有耕地4254公顷,其中水浇地595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322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3980千瓦,大小畜2.7万头(只)。粮食总产量6918t,农民人均纯收入4197元,镇财政收入969万元。 镇内保存有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召庙群,准格尔召宝堂寺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准格尔旗西部、东胜区东南39公里处,位于本项目西南矿田境界20km。召庙群地处项目区主导风向上风向,项目开发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1.3环境敏感因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内没有铁路、公路、水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国家珍稀动植物,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矿田范围内及矿生产附属设施附近的14个村庄的村民和耕地。最终确定的环境敏感区域及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3-1。 表1-3-1 评价区环境敏感区域及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环境敏感点 临近距离
与规模 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 分类 特征
植被及土地资源 项目所在地生态功能区划为准格尔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田、草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目标为129.48km2的草地, 7.27km2的耕地 使农田和草原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并逐步补偿和恢复 草原和耕地 村庄 村庄名称 户数 人口 保护居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铧尖 12 42 黑桥沟 10 32 杜家渠 2 7 阎家圪堵 2 9 补花沟 2 9 苏家坡 7 25 武家渠 10 36 王家塔 4 14 尚家沟 3 11 白家塔 3 10 韩家坡 5 17 韩家塔 4 14 张家渠 8 26 杨磨塔 12 42
地表水环境 勃牛川 勃牛川地表水体环境功能区划为Ⅲ类水体功能 保护勃牛川雨季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Ⅲ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资源 地下潜水 保护潜水资源 环境空气 村庄 杜家渠、阎家圪堵分别位于工业场地、外排土场下风向 保证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区要求;
声环境 村庄 阎家圪堵、补花沟和张家渠在露天矿噪声影响范围内 保证采场、排土场、工业场地作业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地点、投资及建设性质 项目名称:内蒙古北联电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铧尖露天煤矿 建设规模及目标:设计生产能力3Mt/a,计划2009年投产。 建设性质:新建工程 建设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位于东胜煤田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7′00″~110°23′30″,北纬: 39°41′45″~ 39°46′30″。 总投资:92605.12万元。
2.2 项目组成及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由采掘场、外排土场、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组装场地、爆破器材库、油库及加油站所组成,占地面积见表2-2-1。 表2-2-1 铧尖露天矿占地面积一览表 项 目 占地面积(hm2) 采 掘 场 61.21 排 土 场 119.94 工业场地 8.52 组 装 场 2.00 加 油 站 0.80 爆破器材库 2.50 总 计 194.97
2.2 服务年限与工作制度 铧尖露天煤矿工作制度为每年330d,每天工作 3 班,每班工作 8h连续作业。 可采储量132.92Mt,设计储量备用系数为 1.1,设计服务年限40.3a。 露天矿建设工期为 12 个月。 露天矿达产后全矿在籍人数466人,全员效率25.90t/工·日。
3 矿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区共有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和村庄矿区生态系统六种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由本氏针茅、克氏针茅、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等组成,为评价区最大的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由糜黍、谷子、玉米、土豆为主,在矿田范围内零星分布;其它生态系统分布面积相对较小。 评价区常见的哺乳动物主要有:沙狐、獾、蒙古兔、酚鼠、仓鼠、和小家鼠。通过调查共发现鸟类48种,分11目、24种,其中雀形目种种类最多计有21种,其次是雁形目4种,鸻形目4种、隼形目4种、鸡形目4种。由于项目区分布在草原带,因此,草原带的动物种类基本上代表了项目区的动物种类。 评价区共有五个土类,八个土壤亚类,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亚类,并与黄绵土交错分布。在河谷阶地和丘间洼地,以及极度侵蚀的沟坡,主要分布有草甸土和粗骨栗钙土。 矿区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的特点是以水蚀为主,风蚀为辅,属于极强度侵蚀区。 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EI为49.74,评价区域内草地拼块占有较大的优势,草地为评价区的模地。虽然区域内自然体系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受干扰以后的恢复能力,但随着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加大,区域生态系统存在向低级别生态系统演变的趋势。
3.2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铧尖矿田内除散布零星村庄外,无工业企业。矿田外西侧分布永利、和泰、三鼎石等地方小煤矿及砂石厂。此外无其它工业企业,各地方煤矿多无采暖设施,没有燃煤污染。本次环评监测委托鄂尔多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8年9月进行。结果表明,SO2、NO2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均不超标,PM10、TSP日均浓度各监测点均有超标现象,超标率20%~40%。说明评价区空气污染较轻,植被稀少、气候干燥引起的地表扬尘是造成本次监测结果超标的主要原因。
3.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矿田范围内沟谷一般情况下干涸无水,形成散居村户的乡路,仅在丰雨季节产生短暂的溪流或洪流。黑桥沟自露天矿工业场地至勃牛川入口处约10km,勃牛川由西北向东南汇入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本次地表水现状监测为雨后第二、第三天。监测结果表明,勃牛川地表水水质优良,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多项水质指标均低于检出限。且勃牛川在黑桥沟入口上下游水质相同,表明期间无污水混入。
3.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目前, 区内居民用水多采用在地势较低的沟谷地段分散打井的方式取用地下水,取水量较小。本次环评委托鄂尔多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区内可采典型水样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水质良好,不存在超标现象,各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3.5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噪声监测共布设13个噪声监测点,分别为工业场地四周、排土场四周、采场四周、道路及噪声敏感点闰家圪堵和补花沟。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结果均符合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未见超标现象。区域内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4 矿区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