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
选修一
选修二
国家为满足学
生学习兴趣和 学校根据当
未来发展需要, 地社会、经
在共同必修的
济、科技、 文化以及自
基础上,各学 身条件开设
科课程设置了 的校本课程,
若干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
供学生选择。
关于学习领域
• 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体育与健康
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
l 从表述上,是对学习结果以行为目标方式描述,
且描述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 (而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l 从关注点上,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师不是教
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而大 纲只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
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 目前的“教学大纲” ,包括以下 几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
•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
干科目组成;
设置学习领域
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 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 防止陷入学科本位;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 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 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 确保学生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3.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
应用 5.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
评价的结合
《课标》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和 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l 具有基础性、经典性和继承性 l 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 l 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灵活性
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框架
(一)高、初中地理课程的分工与衔接
(二)高中课程由必修课程
与选。修课程组成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城 乡 规 划
旅 游 地 理
环 境 保 护
(三)必修与选修模块相结合, 分工明确
必修课程 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 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 方式的要求;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 逻辑联系;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模块的设置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 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关于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能、评价标准注重 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并且强调地理学习
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 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3、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于科目
•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
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 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
•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
关于模块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 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 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 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课程模块的特性
⑴ 课程模块的独立性 ⑵ 课程模块的等值性 ⑶ 课程模块的可互换性 ⑷ 课程模块的综合性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性质
地理学
——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
地理科学
——兼跨 “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 “人文与社会” 和 “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 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 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 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 众教育 (最低标准、基本要求)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 提高 (三维目标)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 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程标准”功能
l教材编写的依据 l教师教的依据 l考试、评价的依据
高中地理课程标淮解读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性质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地理课程标淮的设计框架 四、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的确定 五、高中地理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六、新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 七、高中地理学习建议 八、若干问题思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统一的 高中地理新课程
“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
l 从目标上 ,是三维目标体系,学生素质要求
为课程标准的核心(而大纲只有知识和技能要求) l 从内容上,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 一的基本要求,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而教 学大纲内容偏难、偏深、偏窄)
高中课程结构总体框架:
学习领域
科目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 实践活动
语文 外语 数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必修学分
10 10 10 8 6 6 6 6 6 4 4
6
10 15 2 6
2、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探究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
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
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 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 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居住小区的 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
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具 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从内容要求看,课程标准必 修部分继承了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保证了教学的 稳定性。课程仍然以系统地理为载体,但在范围上有所 拓展,将原来的必修和选修部分合并为面向全体学生的 共同核心要求,以保证具有均衡而连贯的地理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