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人代表:××。

1.1.3 项目拟建地点××县××镇××村东、××公路南侧。

1.1.4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资质证书号:豫工资丙××(3)法人代表:××1.1.5 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根据××县××镇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公司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

1.2可行性研究结论1.2.1 项目单位承办条件××县××镇人民政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项目申报资格。

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

1.2.2 项目规模项目区占地面积10000㎡;项目总建筑面积2301㎡;附属设施建设:庭院、广场、围墙、绿化等3500㎡。

1.2.3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分为:项目申报、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

自土建工程开始起,计划8个月(2009年3月—2009年10月)完成。

1.2.4 项目招标为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该项目建设及设备采购,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

1.2.5环境保护项目所在区自然环境良好。

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1.2.6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50万元。

资金筹措:建设单位自筹100万元;申请国家扶持补贴450万元。

1.2.7 项目综合评价与建议该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县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立项。

该项目建设尚有450万元的资金缺口,建议上级给予扶持补贴。

第二章建设目标与建设依据2.1 项目建设目标该项目位于××县××镇××村东、洛界公路南侧,利用××镇××村原养鸡场空院进行建设。

项目区100m、宽100m,占地面积10000㎡。

项目建成后,达到日储存、转运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30吨,年储存、转运垃圾11000吨的能力。

建设项目如下:2.1.1 主体设施:(1)机械填装/压缩式转运车间场房一座,设置4个填装/压缩转运单元;每个车间进深9m、宽10m、高6m,框架结构,总占地面积360㎡,建筑面积360m。

以确保车间内车辆回车及吊装需要。

(2)封闭式垃圾堆放场,长3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900㎡;钢筋砼地基;框架结构墙体;拱形彩钢瓦屋面。

(3)转运作业平台:长2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600㎡;钢筋砼地基.2.1.2 配套设施:管理办公用房,长29.7m、宽7m,2层砖混结构,占地208㎡,建筑面积416㎡。

厕所25㎡。

2.1.3 附属设施:庭院、广场、围墙、绿化、隔离带等3500㎡。

2.1.4 设备购置:机械填装/压缩式垃圾箱、推土机、铲车、自卸卡车、垃圾运输车、发电机等。

2.2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2.3 项目建设依据2.3.1 环保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2)《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1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5)《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1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2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22)《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23)《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4)《环境标准管理办法》;(25)《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26)《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27)《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8)《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29)《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2.3.2 建筑标准规范(30)《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3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3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35)《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技术规范》GB12348-90 (3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19-87(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3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39)《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4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41)《防洪标准》GB50201-1994(42)《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4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4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2.3.3 其它有关依据(45)《××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46)××县国土局《建设项目用地意见》;(47)××县建设局《选址符合总体规划证明》;(48)××县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49)××县公安消防大队《选址符合消防要求的证明》;(50)××县电业局《选址可满足正常安全供电的证明》;第三章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3.1 县情背景××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

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县相连。

属平顶山市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

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

境内大小峰40座,主要有管山、大刘山、中顶莲花山、紫云山等。

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耕地60.8万亩,县辖6镇8乡、374个行政村,78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56.8万人。

3.2 镇情背景3.2.1 地理位置××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介于东经110°05′—111°09′,北纬32°01′—32°09′之间。

西与汝州市接壤,南与××县隔汝河相望,北与茨芭乡、黄道乡相接,东与渣园乡相邻。

是一个丘陵、平原相间分布的农业大镇,其中北部丘陵地为28平方公里,南部平原地为46平方公里,总面积74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1/10,耕地总面积6.3万亩。

总人口6.3万人。

3.2.2 历史沿革××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西汉时期有个姓薛的将军卒葬于此,当时该村建有店铺,故名××。

宋时为钧台乡,明时为黄道保,清朝为涌泉保,民国时为××镇。

1947年解放,1948年建区政府,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9年更命为××乡,1993年由乡改镇至今。

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文化遗址—“××遗址”。

3.2.3 行政区划××镇共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行政村有:××、薛北、薛西、肖庄、王圪垱、吴村、田湾、东关庄、西关庄、韩店、临河、刘七、赵东、赵西、赵南、前街、冢南、冢西、冢东、冢北、十字口、太朴寨、张临渠、使郎庙、唐村、张武楼、李庄、谢庄、韩庄、胡村、青东、青西、青南、下宫、薛庄、靳窑、洞子沟、吕沟。

其中镇政府所在地人口11000人,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

3.2.4 自然条件1、气候××镇地处北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14.6℃左右,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2℃;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0小时,日照率为43%,月平均160小时,日平均6—7小时;历年年均无霜期220天左右。

光照充足,日照可满足农业一年两熟耕作制的需要;主导风向为东、东北和西、西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年平均降雨量为678.6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52%。

2、地形地貌全镇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为丘陵,占全镇面积的40%,南部为平原,占全镇面积的40%。

3、水系××县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

境内有济蓝河、二十里铺河、茶河、透江河等季节性河流四条;北部丘陵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但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

境内有洞子沟、青杨庙两座小型水库;广阔渠流经镇境13.5公里,汝河水沿境南东流,是淮河的重要支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3.2.5 农业状况××镇北部是山岗丘陵地,南部是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北汝河沿镇境区南流过,广阔大渠从中部穿境而过,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辣椒等。

农民有传统种植蔬菜习惯,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特别是××的辣椒全国有名,其椒果以“个大、皮薄、肉厚”享誉省内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