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000字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写好的一本小说。
张爱玲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特点,她客观冷静分析,熟谙世情冷暖,用简单直接的话语点明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张爱玲生于一个没落官宦之家,语言才能萌芽得快,早在7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第一本小说。
写《倾城之恋》的时候,张爱玲也才23岁。
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天才,不迟也不早地在20世纪的文坛闪闪发光。
张爱玲自己说过自己也爱看张恨水的小说。
张爱玲认为张恨水心目中最爱的是既爱穿素色长衫裙,又爱把红色蕾丝裙穿在底下的女子。
张爱玲说自己模仿不来这样的鸳鸯蝴蝶派的写作。
张爱玲直接说《倾城之恋》的男女主角虽然在香港被战争黑色乌云笼罩时勇敢选择在一起,但男女主角范柳原和白流苏从骨子里仍然是被改变得不彻底的人。
范柳原母亲是小妾、从小就被父亲的正妻放逐在英国。
在英国孤孤单单长大的范柳原在得到自己父亲的全部遗产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财产。
范柳原开始纵情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范柳原在用自己的放纵来报复曾经的被放逐。
在范柳原心中女人不过就是用钱来搞定。
白流苏这么一个成长于生活环境狭窄的上海里弄里的深闺小姐。
白流苏在婚后经过家庭暴力之后就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
这一离婚就
是六年的蹉跎。
从21岁变成27岁。
这种变化经过隔壁小两口某天买了一斤五花肉都能被八卦成重大新闻的嚼舌邻居的口,转化成了白流苏娘家人眼里的一根刺。
白流苏的娘家人认为白流苏留在家里就是家里的耻辱和拖累。
白流苏在两个大嫂的闲言碎语、冷言冷语中默默留下眼泪。
白流苏自己的两个兄长也不待见这么一个吃白食的妹妹。
白流苏的母亲也只是对她表示失望和不能再提供任何帮助。
白流苏无助,白流苏流泪,白流苏在抗争。
白流苏能想到的是再找一户人家,重新组合成一个家庭。
离异在家多年的白流苏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虽然流年带走了岁月,可是并没有完全带走自己的美貌。
当范柳原没有看上自己的妹妹,而是看上了自己却并不想和自己结婚时,这时候即使范柳原提出了带白流苏去香港旅行常住,也就是做情人,白流苏的虚荣心也在驱使自己赌一把。
那就是去香港,做范柳原情人。
白流苏心里很明白自己留在上海,得到的只是冷眼相看。
但是如果跟范柳原去了香港,那么白流苏就在心里出了一口恶气,那就是虽然自己离异但是也比初次待嫁女妹妹厉害。
白流苏的逻辑就是女人的价值要靠男人来实现。
当范柳原和白流苏这么两个曾经都遭受过伤害的人心目中,都知道自己不过是对方赎买消费的对象,但彼此心照不宣。
战争的轰隆、粮食的短缺、生命的脆弱、烟尘的扑鼻以及青菜豆腐汤的恬适怡人在香港这么一座具有生命力的时代变迁剧烈的城市里滋生。
范柳原和白流苏看到的是真切的对方,即使他们明知对方在利用自己,他们终于
勇敢地选择结婚了。
这对于这么一对患难夫妻来说难能可贵。
不过即使到了故事结尾。
范柳原仍然能是范柳原。
范柳原说不完的情话总会给别的女人说。
白流苏即使知道被背叛,她仍然选择了隐忍,仿佛就像是在第一次结婚最开始时隐忍家庭暴力一样。
不过上次婚姻忍受的是肌肤的疼痛,这次跟范柳原的婚姻忍受的是作为女人尊严的疼痛。
“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胡琴咿呀咿呀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是《倾城之恋》的最后一段话。
我觉得吧,虽然张爱玲说自己不喜欢张恨水那种闷骚的鸳鸯蝴蝶派,但是张爱玲跟张恨水还有很大的共性的。
那就是他俩都喜欢在开头和结尾的时候用这种景色描写将你的心境带入到张爱玲熟知的上海里弄和张恨水抬头就能听到鸽哨声的老北京城胡同。
这种回味悠长的结尾让我停留在胡琴的咿呀咿呀声音里面出不来。
倾城之恋,倾倒的是城,覆灭的是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