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首位。

在第二学段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课标中还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

《花的学校》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

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

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

掌握“假”这个多音字。

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

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真可爱
《花的学校》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了解花孩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
师: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句子)试一试你们能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要读出自己的喜爱哟!
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
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生分别读这四句话)
师: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师范读,生练读)
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
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找学生试读)
师:你还能找出哪些句子读一读呢
生1:“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我认为“冲”字要重读,体现了花孩子们的高兴心情。

生2:我觉得最后一句要读得幸福、深情,因为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师:你能读给我们听听吗(生自读)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通过读,感受到了丰富的想象情景,花孩子的美丽、可爱、调皮的特点跃然纸上,与其说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认真倾听着孩子们说不完的童言稚语。

教学反思:
对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一文,我非常喜爱。

说实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读懂,这篇课文在讲什么。

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渐渐的,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对花儿们的喜爱,及大胆、有趣的想象力。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依据学情,要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流程。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我把自己想象成花朵,我会渴盼什么,我对什么不明白。

我一遍遍的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我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理解、感受到诗人的那种热烈的情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所以我就这样来进行教学: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范读课文,随故事情节而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

随后,整个课堂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

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这一课中,我成功的地方是,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以提高学生的的创造想象力。

如“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们放飞想象,小组讨论交流。

再如“在花儿的学校里,还会发生那些有趣的事说一说,看谁想的奇妙。

”“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只有多方位、多种形式的参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

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我的语言要简练明了,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发
现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促进小组合作的意识,从而喜欢阅读,喜欢上语文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