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课件
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分)
小结
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东西方不同的国情决 定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文明 的多样性,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来看,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趋势从 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4、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1)内容: 监察:监察百官。秦:御史大夫;汉:刺史; 宋:通判;明清:科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 中),按察使司 谏议:对皇帝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唐代:门 下省。宋代:谏院。 (2)评价: 在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 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杜绝官 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二)常考的历史概念
3.材料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 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 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 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 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 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 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观点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 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 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 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 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演变:主要有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 期的军功授爵制;两汉的察举制、征辟制;魏 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2)选官标准的变化:世袭——军功——品 行——门第——考试成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体现 了人才选拔制度化,体现了公平公开客观的原 则。
4.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 (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 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 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答案: C 5.(2012山东高考T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 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 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B
二、横向联系(一)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
时 期 西周
先 秦
政
治
经
井田制
济
思 思 想
想
文
化 文
诗经
化
宗法分封制
春国 战国
①社会大变革 ②宗法分封制破坏; 诸侯争霸兼并 战争
①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①百家争鸣; ②各国税制改革和变法推动 ②以孔子、孟子、荀子为 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 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确立, 如齐鲁改革、商鞅变法;③ 自耕农经济产生;④私营工 商业兴起 ①秦统一货币、度量衡;②汉经 济恢复发展,外贸发展获得 “丝”国称号 ①封建经济繁荣,②商业、城市 和对外贸易兴盛,丝绸和陶 瓷之路发达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上 贸易发达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 儒学发展受到佛道冲击, 三教合一潮流 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明初确立了统治 地位 ①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②社会上出现了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批判君主 专制等思想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菏泽一中
赵爱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奴隶社会)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约BC2070年— BC476年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
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BC221年 —AD1912年
秦朝 积极作用
发展 完善
汉至元
【边学边练】
1.材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 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 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 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 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 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分析材料,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6分) 参考答案: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 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重难点突破】 一、纵向归纳 (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 变。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的贵族世袭制到官僚政治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发展。 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 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2.阅读下列图片
根据上图,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 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 参考答案: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对地方进 行直接的管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1.早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主要从分封的对象、内容、影响等角度来命题) (2)宗法制度(内涵、核心及对后世的影响,命题有三类:一是 祭祖、家族牌匾、家谱;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 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 【边学边练】 1.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 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 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答案: B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 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 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 纯正 答案:C
7.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 D 8.“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 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 机构设置表明 ( )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 C.中央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答案: D
诗经、楚辞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①国家统一,②中央 集权确立和加 强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 明稳定②确立 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强化:宋太 祖从权、钱、 兵三方面加强, 元实行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 阁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 化:宋词元曲是主要的文学形 式; ②反映市民阶层需要的话本 流行,元杂剧出现, ③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 ①反映现实的小说大量创作 ②民间风情的版画年画
【边学边练】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答案: B 2.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答案: B 3.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 止。”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 ) A.分封制 B.推恩令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B
明 清
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耕经 济高度繁荣;②商品经济发 展城市繁荣,产生资本主义 萌芽;③政府固守重农抑商 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 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秦王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 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谙大臣皆受成事, 倚办于上。……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 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 全体人民掌握。”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依据材料,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2分)你怎 么看待这种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2分) 答案:(1)不同特点:东方:国家的主权在君;西方:国家的 主权在民。(2分)看待:是东西方不同社会状况造成的,都对
消极影响
强化
明清
线索梳理 1.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2. 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3.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4. 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演变。
【线索梳理】
秦 中枢 权力 机构 的演 变 三公九卿制 汉 中朝与外朝 尚书台 唐 三省 六部制 宋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元 一省二院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 明清 明朝:废除丞 权分六部 设殿大学 士;设内 阁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 议;军机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