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案
永昌县教学研究室王艳
课前分析:部编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把握和上课要求不同。

这一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

在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把握作者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意境,还要学习批注。

《黄河颂》是这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尤其要注重这些点的把握。

所以,我将这一片设计为两课时,并且结合《》《》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教学。

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即使在线教学,也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达到好的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掌握“山巅、澎湃、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气魄。

”等9个字词。

3.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4.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叫学生谈自己见到的黄河景色及感受。

2.师播放歌曲“黄河颂”,学生谈听歌之后的感受。

二、介绍写作背景
师:这首歌曲大家听了之后感觉雄壮、充满战斗激情,这正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1.先让学生介绍。

2.出示重点内容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今天呢,老师
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朗读课文读,理解内容。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师强调山巅、澎湃、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气魄。

2.再读诗歌,思考:(1)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什么?
(2)主要“颂”黄河的什么精神?
(3)找出诗歌两部分:朗诵词、歌词。

3.听读诗歌。

思考
(1)体会朗诵词是什么作用?
(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出感情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

交流、点播:思考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

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生自己读朗诵词,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4.自读,体会怎样通过朗读表现黄河的英雄气魄。

(提示:注意重要词语)
生逐段交流、师点播:如:(1) 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该拖长一点(2)奔向东南”的“奔”读得快一点,要用力。

(3)“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

(4)“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5)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

5.根据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轻声读。

读出感情。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朗诵方法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交流、概括)
师生共议得出。

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

2. 把握并读准诗歌感情基调。

3.读出关键重音词语。

4.在朗诵时配上音乐、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

五、学习致用,类文朗读。

1.出示《保卫黄河》,让学生自读,并运用刚才的方法有感情自己朗读。

2.叫学生朗读,说说自己是怎样处理节奏、重音等朗读要素的。

3.叫其他学生点评。

六、小结
我们今天这堂课,初步学习了《黄河颂》,同时也概括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方法。

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

七、布置作业
课后听、朗诵《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

3.掌握诗歌修辞手法。

4.理解诗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5.试写诗文,培养诗歌创作兴趣。

6.深刻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气概,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并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测旧知。

2.历史上还有许多描写黄河的千古绝唱,积累名句。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诵,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歌的朗诵词部分表现了黄河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黄河的什么特点?
3.在歌颂黄河的部分,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什么情感?
三、精读赏析
1.我们学习诗歌,要学会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来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下面我们以望黄河部分为例,来学习这种方法。

看黄河奔腾的视频,之后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找出你觉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用得好。

师展示、点播:
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

奔:写出黄河的流速快、水量大,奔腾的气势。

惊涛:冲击力大。

掀:动词,写出大水冲击的磅礴力量。

万丈狂澜:万丈,夸张的手法,描写出惊涛狂澜的气势。

九曲连环:写出远看黄河的源远流长、横亘平原的情况,横向展开。

劈:远看黄河在整个平原上的形象。

小结: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描写黄河,表现黄河气势雄壮的典型特点。

学习时,将这些重点字词在书上圈点做标记,并在旁边写下感悟。

这种学习方法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运用以上的方法,自读颂黄河的部分,抓住关键词句,涵泳
品味诗歌。

生读完后,教师出示归纳的重点内容
啊!黄河!:直抒胸臆,反复出现,营造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摇篮:比喻的修辞,黄河是中华民族发源地。

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屏障:比喻修辞,写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保卫祖国的特点。

一泻万丈:奔腾汹涌的态势。

铁的臂膀:比喻,写出黄河身躯伟岸,保护祖国的特点。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和斗争情况,再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了解抒情方式
生思考:我们常见的抒情方式有2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这首诗歌主要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师点播: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感情,即为直接抒情;一般来说,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黄河颂主要采取的就是直接抒情。

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如邓稼先一文中写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在议论中包含敬仰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暗示思乡之情。

五、对比理解
从古到今,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很多。

下面我们来看另外几篇,和黄河颂对比学习。

出示《我爱这土地》《春望》,从不同角度对比理解诗歌。

六、语用训练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来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

无论是当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是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有无数的爱国英雄以生命和热血抵抗外敌,捍卫祖国,保卫人民。

然而,英雄不止是战争年代有。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尤其今年疫情当前,我们依然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大家心中已经有无数的事情和形象出现。

那么,拿起我们的笔,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心中对英雄的感情吧!
除了《黄河颂》和刚才的几首诗歌,大家还可以借鉴以下小诗:出示例文:《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

2.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