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忆力 注意力

记忆力 注意力

记忆力
【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有: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词语——逻辑记忆
(二)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三个阶段示意图:

三、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
(一)识记
1、识记是指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是记忆的第一步。

2、识记的种类
A、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B、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由于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密切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是把材料整
理后归到已有知识系统中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

所以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其认为的意义,以保证记忆的效果。

(二)保持
1、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在学习材料之后
记忆的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继经验的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量的变化主要是指内容的减少。

这是一种普遍想象,人们经历过的事情总要忘掉一些。

质的变化是指内容加工改造。

3、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错误的回忆。

遗忘与保持是相反的过程。

(2)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实验结论:
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后重新学习时,可以节省诵读时间58.2%;一小时后,可节省诵读时间44.2%,第一天终了时,可以节省诵读时间25.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源】————即,及时的复习能提高记忆效果。

(3)遗忘的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A、暂时性遗:由于其他刺激(外部强刺激和内部自身状态的干扰,如紧张)而引起的遗忘。

B、永久性遗忘:是指对已经识记过的东西由于没有得到反复的复习和运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便自动消失,不经重新学习记忆不能再恢复。

遗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有重要影响,那些不重要的、没有趣味的、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首先将被遗忘;过长和过难的材料易被遗忘;排列在中间的材料也容易被遗忘。

(三)回忆
1、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

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它包括再认和再现两种水平。

2、再认,指过去经验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是一种低水平的回忆过程。

再认的前提条件:
A:识记的巩固程度
B:当前呈现的事物同经验过的事物及环境条件相似的程度
3、再现,指过去经验的重现,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回忆。

4、再认与再现的关系
再认和再现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和形式,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保持程度上的不同。

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 非逻辑线索对记忆的影响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过一次实验,在该大学的一间底层休息室里像一群学生宣读90个单词,第二天叫学生接受一次回忆测验。

其中,一部分被试在原来的休息室中进行回忆,他们能回忆出的单词平均有18个。

另一部分被试在5层楼
的一间教室里进行回忆,他们回忆出的单词平均只有12个。

另一部分被试也在5层楼的教室中进行回忆,但在回忆之前花几分钟回忆一下底层休息室的情景,他们回忆出来的单词平均有17个。

你能从以上事例得出几个结论?
【二】人类记忆成长
一、识记的特点
(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
(三)意义识记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二、保持的特点
(一)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的类型发展到抽象型
具体——具体:西瓜~~~衣服
抽象——具体:勇敢~~~油灯
抽象——抽象:团结~~~长短
(二)保持以视觉加工为重
颜色、形状、大小……
(三)逐渐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
三、情绪状态和外加动机对记忆的影响
(一)情绪状态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记忆不同情绪词(即不同感情色彩的词)结论为,A 在自然状态下对情绪词(或褒义或贬义的词)优于中性词的记忆;B情绪状态对相应情绪词的记忆效果明显。

以听歌为例,高亢时易记住积极向上激励人心的歌,
情绪低落时易记住忧伤的歌。

综上所述,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在进行记忆材料时,可以进行情景设置、保持愉快
(二)外加识记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自我鼓励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二)学会运用记忆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功能,尽量使材料新颖、直观和具有可操作性,使人对材料感兴趣,从而化难为易、易于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积极进行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认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1)采用直观形象直观记忆法。

(2)口诀记忆法
例1、对“巳、已、己”的记忆,可以编成口诀为“堵巳(si)不堵己,半堵才念已”
例2、中国历史朝代口诀:秦汉三国晋封侯,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十国后,宋元明清帝王休
(3)谐音记忆法
例1、圆周率为3.1415926,用谐音法可记为“山间一寺一壶酒”
4、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即,读几遍后合起书来回想其中的内容或尝试背诵,如果想不起来或者背诵不出来时,再打开书看看。

结果表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

5、识记的策略
(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之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的分析。

长课文分成段落来识记;有规律的材料,寻找出材料组织模式特征来识记。

(三)合理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即当天学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就安排复习。

开始时一次复习的时间要多一些,间隔要密一些;以后复习的时间可以少一点,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复习不等于简单的重复,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就要适当变化形式,并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3、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提倡“过度复习”。

复习分量过多,会导致学习内容之间的互相干扰和学习者的过度疲劳,因此,为避免学习内容之间产生干扰,提高记忆效果,单位时间内复习的量不能过多,过度疲劳会引起脑细胞功能降低,结果“事倍功半”,影响记忆效果。

“过度学习”能够使记忆内容得到长期的保持。

学生识记一批汉字,学了6遍就能记住时,还要学习4~6遍的学习就叫做过度学习。

研究结果,过度学习达到50%~100%之间的学习效果最佳,最不易遗忘,所花的时间也最经济。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之间的关系就组成网络,便于记忆。

注意能力
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刺激作用在人的身上。

如果人对每一个刺激都要做出反应,那就一定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一事无成,最终瘫痪在招架不住的环境中。

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选择,并且提高我们对选择的注意力。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很好的例证。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一直努力的注意。

2、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A、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B、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D、人的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死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有意注意的条件
A、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B、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C、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实际操作举例,记笔记,写提纲、做摘要和实际运算行为
D、培养间接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强大动力。

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二)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

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A、需要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例如,用红笔画出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复习,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以增强记忆时对记忆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B、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可以向自己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这可以感受到注意对任务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C、激发学习的动机
D、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