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创新中药康复新液效应物质基础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荐单位意见由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大理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创新中药康复新液效应物质基础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挖掘古典医籍,整理白、彝族等民间验方,研制出国内首个具有创面修复功能的中成药康复新液;针对昆虫类中成药原料来源混杂、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临床研究不足等行业发展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基于QbD理念设计构建了康复新液药材工厂化生产模式、效应物质基础多维解析、“四位一体”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体系四大创新核心技术体系;创立了动物昆虫类中成药大品种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成为集成创新推动中成药行业发展的典范。
该项目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四川省专利二等奖1项。
在国内4000家以上医院进行了应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使用康复新液患者逾2000万人次,康复新液质优价廉,有效降低医保支付压力。
牵头单位地处中国西部大凉山少数民族(老少边穷)地区,已缴纳税收3亿元,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起到示范作用,获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三、项目简介康复新液是传统经典中药“蜚蠊”(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 L.)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剂,是我国第一个动物昆虫类单味制剂中成药。
蜚蠊入药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主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汉末《名医别录》将其概括为“通利血脉”。
在“疮疡乃营血不畅,局部失于充养而久不愈合”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整理白、彝族等民间验方,传承创新,研制出“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康复新液,是国内首个具有创面修复功能的中成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及口腔溃疡等疾病疗效显著。
本项目针对中成药原料来源混杂、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不明、质量控制难、临床研究不足等行业发展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共形成四大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创立动物昆虫类中成药大品种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成为集成创新推动中成药产业发展的典范。
1.控制源头品质。
首创动物药GAP工厂化全封闭车间生产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种质资源鉴定、筛选、控制,孵化繁育,生长环境及周期等关键技术,开发养殖车间智能调控系统,构建动物药GAP养殖数字化集成创新技术体系,实现美洲大蠊种源稳定、优质均一和工业化生产,通过国内首个动物药GAP认证。
进行美洲大蠊分子标记与基因组学研究,为种源品质鉴定及优化奠定基础。
2.发现作用机理。
首次研究康复新液效应物质基础,进行康复新液的宏量、微量、痕量成分的系统研究,建立其活性成分数据库,并从中筛选出10个活性成分并筛查疾病通路,提取出与9个皮肤、黏膜损伤类疾病相关的45个共同作用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模型。
通过药理学研究,发现康复新液对人体腔道内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理,阐明“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科学内涵。
3.应用QbD理念。
首次构建动物类中成药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康复新液“药材(工厂化)-饮片(均一性)-中间体(数控化)-成品(一致性)”四位一体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研发首个可耐0.35mpa高内压、耐121℃高温终端水浴灭菌的专用包装材料,建立国内首个“C+A”级中成药溶液剂无菌GMP生产系统。
成为国内首个能满足Ⅰ类伤口和深度创面治疗需求的无菌溶液剂中成药。
4.填补用药空白。
首次系统完成康复新液治疗人体腔道内黏膜损伤疾病的循证研究和循证评价,通过创面相关病症的大样本临床研究, 获得了系统的临床证据,发现康复新液是国内首个用于人体腔道内黏膜损伤修复的中成药;传统的抑酸、抗菌治疗方法将创新为以“修复创面为主”;通过meta分析RCT论文217篇,纳入病例21838例,进一步评价和证实康复新液的疗效。
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5项,累计销售近30亿元,近三年销售13亿元,使用康复新液患者逾2000万人次,康复新液质优价廉,有效降低医保支付压力。
第一完成单位地处西部大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已缴纳税收3亿元,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实现精准扶贫具有良好示范作用。
五、客观评价康复新液是国家重点新产品(2014年)、中药保护品种(1998-2012年)、国家医疗保险及工伤药物目录品种、发改委原优质优价产品。
(见附件12)1.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专家组评价意见付小兵院士等五位专家对“创新中药康复新液效应物质基础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技术创新内容进行了评价,评价意见为:该项目立项正确,设计合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中国中药协会评价意见中国中药协会通过对“创新中药康复新液效应物质基础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进行系统的查询和认真研究,结合协会近年来多次对第一完成单位科研、生产和经营情况实地调研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做出项目评价:该项目针对动物类中成药原料来源混杂、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临床研究不足等行业发展瓶颈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四大核心创新技术体系,建立了昆虫类中成药大品种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是集成创新推动中成药产业发展的典范,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动物类中药材国家GAP认证:2009年,第一完成单位建设的工厂化美洲大蠊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AP认证(2009年第8号),是国内首家动物类中药材GAP基地,2015年通过复审(2015年第302号)。
4.产品质量检验:康复新液自生产以来,通过省地市州药品检验部门检验,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在全国未出现任何质量不良反馈。
5.国家专项验收专家意见2010年工信部中药材扶持专项“药用昆虫(美洲大蠊)规模化科学养殖及高品质提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验收专家意见为:申请结题项目的目标和相关内容已完成,资金使用合理,做到了专款专用,管理规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6.获奖情况项目相关研究《康复新液治疗慢性难愈合性创面的循证医学及产业化研究》获得2014年中华中医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7.项目创新点查新情况:在本次检索范围内,除本委托项目委托人针对本委托项目申请的相关专利外,未查到其他有与本委托项目查新点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
推广应用情况1.推广应用情况产业化应用:第一完成单位完成了项目成果转化,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
康复新液(100ml)累计生产1.15亿瓶,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美洲大蠊GAP工厂化养殖基地年产规模60亿只,项目整体技术应用成果显著。
技术推广:美洲大蠊工厂化全封闭式车间生产模式,该技术成熟、稳定、可靠,已在凉山州彝族地区推广实施,西昌市蚕种厂和西昌市洪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运用该技术,成功养殖美洲大蠊。
临床应用:康复新液已在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4000余家医疗单位应用,有效诊治患者超过2000万人次;康复新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瘘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及《临床诊疗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草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等3项治疗指南/路径;合作学术交流:已主办康复新液临床应用专题技术交流会3500场次、参会人员达2万余人次,承办全国创面联盟大会,协办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等国家级学术年会。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1、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项目总策划与顶层设计单位。
首创美洲大蠊全封闭式车间GAP养殖工厂,建立了国内首个“C+A”级康复新液无菌生产体系,参与专用耐高温高压水浴灭菌包装材料的研制,对产品产业化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起到关键作用;进行了美洲大蠊及康复新液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临床研究体系的建设和推动康复新液临床研究项目的实施。
获2014年度中华中医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大理大学成功研制康复新液,进行了康复新液药理学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康复新液药理药效、指纹图谱与多指标成分定量、质量控制系统研究;联合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国内首个“C+A”级中成药溶液剂无菌生产体系设计。
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完成了康复新液化学成分分析,对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筛选;完成了康复新液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研究。
5、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康复新液的重要临床研究基地,为康复新液临床合理用药、循证研究指导临床提供了方法学支持和理论支撑。
6、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美洲大蠊基因组学研究;进行了康复新液药理学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行了临床研究体系的建设,推动康复新液临床研究项目的实施。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1完成人耿福能组织各完成人进行了项目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实施该项目。
耿福能、沈咏梅、岳碧松、刘彬实施了美洲大蠊GAP工厂化全封闭式车间生产模式及技术体系的研发、美洲大蠊基因组学研究。
耿福能、傅超美、沈咏梅、李树楠、李辉进行了康复新液药理学研究。
傅超美、孙晓波、沈咏梅进行了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构建了康复新液主要活性成分数据库,构建了康复新液“成分-靶点-疾病”关联网络,阐明康复新液效应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耿福能、傅超美完成人进行了康复新液指纹图谱与多指标成分定量的研究,完成了康复新液质量评价研究,制定了康复新液内控质量标准。
构建了首个昆虫类中成药康复新液“四位一体”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C+A”级中成药溶液剂全自动化无菌生产系统。
沈咏梅、裴晓华、刘建平、陆华共同进行了康复新液临床研究体系的建设和康复新液针对皮肤、黏膜损伤等疾病的循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