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公司接某项目部委托制造的设备主筒体使用不锈钢复合钢板材料,由
于材质的特殊性,在下料、卷制和焊接要求与普通材质的技术要求不论
在难度上还是在技术要求上都很高。为保证工程保质保量完工,特编写
施工技术方案。
二、编写依据
⑴《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JB/T4708-2000
⑵《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T4709-2000
⑶ 焊接工艺评定:
⑷《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
⑸《锅炉压力容器技术监察规程》
⑹《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⑺《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
⑻《石油化工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规程》SH/T3527-1999
⑼《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技术条件》GB/T13148-91
三、施工技术方案
㈠ 铆工施工工艺
1.下料及坡口加工
1.1 根据主筒体材料厚度确定对接接头坡口形式及尺寸如下:
δ——表示基层厚度,分别为12mm,16mm,24mm
P——表示坡口钝边值
α——表示对接接头坡口角度
其中316L+16MnR(3+12) α=55°±5° P =2±1。
±
2
δ
复层
过渡层
基层
α°±5°
316L+16MnR(3+16) α=50°±5° P =2±1。
316L+16MnR(3+24) α=65°±5° P =3±1,为“X”型坡
口。
1.2 不锈钢复合钢板在吊装时,装卡具前应用δ=2mm不锈钢板衬垫。
1.3 不锈钢复合钢板的切割及坡口加工宜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切割面应光
滑;厚度大于12mm的不锈钢复合钢板可用等离子切割,特别时在用等
离子开孔时,应在筒体内部开孔(焊接前,需去除割口处的氧化物至现
露金属光泽)。以保持复层朝上,严禁将切割的熔渣落在复层上。
1.4 圆钢和管子下料、坡口等的加工需用机械方法进行;也可用砂轮切割
机方法下料,并除去割口处砂轮残屑及毛刺。
1.5 加工完的坡口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裂纹和分层,否则应进行修补。
2、复材的表面质量保护
2.1 下料时,严禁在不锈钢复合钢板材料垛上直接切割下料。
2.2 剪好的材料应整齐堆放在底架上,以便连同底架吊运,板间需点木板
等软质材料,以防损伤表面。
2.3在卷板、校圆时,应将滚轴表面清理干净,并在压脚上包橡胶等软质
材料;不得用铁锤锤击复材表面。
3 组对与定位焊接
3.1 筒体在组对前坡口及其两侧各20mm范围内应进行表面清理,复层距
坡口100mm范围内应涂防飞溅涂料。
3.2 组对时以复层为基准,对口错边量:≤1.5mm。
3.3 定位焊必须焊在基层母材上,且用J507焊条。
3.4 在组对过程中,严禁在复层上焊接工卡具,应焊在基层一侧去除工卡
具时,严禁损伤基层金属,焊接处打磨光滑。钢板吊运过程中,要防止
钢板变形,钢丝绳要加护套,以防损伤复层表面。
3.5 为防止复层铁离子和其它有害杂质的污染,不锈钢复合钢板生产场地
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地面应铺设木质垫板。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堆
放需配有木质堆放架。
㈡ 焊接施工工艺
1、一般规定
1.1 手弧焊时,风速不大于10m/s,气体保护焊时,风速不大于2m/s。
1.2 相对湿度不大于90%;
1.3 焊接场所有防风、雨措施。
1.4 焊接设备应处于完好状态,并安装校验合格的电流、电压表。
1.5 焊条、焊剂使用前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烘干,烘干好的焊条领出
后应放在保温筒中,随用随取。焊条在保温筒中放置时间超过4h,应重
新进行烘干,但烘干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1.6 施焊时,必须由具有焊接不锈钢复合钢板资质的焊工进行焊接施工,
否则必须考试合格、备案后再施工。
1.7 焊前必须用机械方法及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香蕉水等),清除
焊丝表面和焊接坡口两侧至少各20mm范围内的油污、锈迹、金属屑、
氧化膜及其它污物。
2、焊接工艺
2.1 根据主筒体坡口加工形式,焊接先焊基层,后焊过渡层和复层,且焊
接基层时不得将基层金属沉积在复层上(见下图)。
δ——表示基层厚度,分别为12mm,16mm,24mm
2.2 基层的焊接
主筒体基层材质为16MnR,因此在焊接内部时使用J507/3.2/∮4.0打
δ
复层
过渡层
基层
内
外
底填充。但其焊道根部表面距复合界面2±0.5mm 停止焊接。然后使用
过渡层焊接材料焊接过渡层。焊接基层时,其焊道不得触及和熔化复材。
2.3 过渡层的焊接
过渡层即基层距复合界面2±0.5mm和复层距复合界面1±0.5mm之
间部分。
过渡层焊接时,在保证熔合良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基材金属的熔
入量,即降低熔化比。为此,应采用较小直径的焊条或焊丝及较小的焊
接线能量,多焊道焊接。
2.4 复材的焊接
焊接复层前,必须将过渡层焊缝表面和坡口边缘清理干净。
复层焊缝表面应尽可能与复材表面保证平整光滑。对接焊缝的余高
应不大于1.5mm。
2.5 纵缝焊接时,应将过渡层及复层焊缝两端各留30~50mm不焊,待
环缝基层焊接后,再将纵缝焊缝两端焊接成形。
2.6 焊接筒体外表面时,碳弧气刨清根后,使用埋弧自动焊进行施焊。
2.7 角焊缝焊接
设备开口接管组对形式,坡口形式严格按照蓝图要求进行加工,用
等离子加工坡口时,复材必须朝上,严禁切割的熔渣落在复层上。
不锈钢接管与设备壳体复层材料相同,组焊时,不锈钢接管与筒体基
层相焊时选用过渡层焊接材料,与基层相焊时,选用基层焊接材料。
2.8 焊接检验
焊缝表面不得有气孔、夹渣、裂纹、弧坑和飞溅物。角焊缝的焊
脚尺寸符合设计规定,并应平缓过渡至母材。
2.9 焊接工艺参数
主筒体焊接时,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编写焊接工艺参数如下:
参数
项目
焊接顺序 焊接 方法 焊接 牌号 直径(mm) 极性 电流 (A) 电压
(V)
焊接速
(㎝
/min)
焊接
线能
(kJ/
㎝)
内
基层
1 SMAW J507 ∮3.2 反 100~140 22~24 13~16
2~3 SMAW J507 ∮4.0 反 140~180 23~25 15~18
过渡层 1~2 SMAW A042 ∮3.2 反 80~110 22~24 14~17
复层 1~2 SMAW A022 ∮4.0 反 80~110 22~24 14~17
外
1 SAW H08MnA ∮4.0 反 550~600 38~40 40~50
2 SAW H08MnA ∮4.0 反 500~550 35~38 40~50
2.10 接管与长径法兰对接接头焊接方法及工艺参数
氩弧焊打底+手工焊盖面,焊接参数见下表:
焊接参数 焊接方法 填充材料 焊接电流
电弧电压(V)
牌号 直径 极性 电流(A)
GTAW H00Cr19Ni12Mo2 ∮2.5 正 70~80 9~12
SMAW A022 ∮3.2 反 90~110 21~23
3、焊缝返修
3.1 焊缝返修时由持证焊工担任。
3.2 返修前对缺陷进行定位,当缺陷距复层表面不大于8mm,应在复
层一侧进行返修;否则,在基层一侧进行返修,并控制刨槽深度,严禁
伤及过渡层焊缝。
3.3 磨削或碳弧气刨清除缺陷时,刨槽底部应修磨成U形,槽长不
得大于50mm.
3.4 焊缝返修采用与正式焊接相同的焊接材料与工艺(除埋弧自动焊
外)。
3.5 返修的焊缝应修磨成与原焊缝基本一直,并按原无损检测要求检
验。
3.6 同一部位焊缝不应超过两次,超过时,应经焊接技术工程师批准。
(三)、技术要求:
3.1、不锈钢部分进行酸洗钝化后再进行压力实验。
(四)、无损检测
4.1、基层、过渡层和复层焊缝全部焊接完毕后根据探伤委托单要求进
行无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