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血府逐瘀汤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

应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 =11.20,P<0.05);治疗前,观察组CDSS评分为(20.46±4.76)分,对照组评分为(19.23±4.19)分,治疗后,观察组CDSS评分为(9.88±3.37)分,对照组评分为(13.58±3.07)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病因未明的一组重性精神疾病,多发生在青壮年,呈亚急性或缓慢起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症状各样的综合征,包括思维、感知觉、行为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碍或者精神活动的不协调[2]。

本研究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各项血生化、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对利培酮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药物及酒精依赖、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评分≥6分。

将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7~62岁,平均(37.4±4.7)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36.2±4.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方案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或委托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前均停药1周作为清洗期,单一用药,疗程8周。

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0915622,110318548)治疗,起始剂量1 mg/d,根据患者病情及耐药情况,2周内增加至4~8 g/d,平均(5.33±2.15)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红花15 g,桃仁20 g,赤芍10 g,柴胡15 g,
当归12 g,桔梗10 g,川牛膝15 g,远志12 g,灸甘草6 g,川芎12 g,茯神10 g)治疗,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

治疗期间两组均不给予其他抗精神病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应用CDSS量表于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末分别进行评分,以HAMD 总减分率评定抑郁症状疗效,无效: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的疾病,由一组临床症状群组成的综合征[4]。

患者的智能、一般意识基本正常,部分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病程呈反复发作、加重甚至恶化,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或基本痊愈,但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衰退或精神残疾[5]。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紧张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偏执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

中医将精神分裂症病因归为气血失调,属于癫狂的范畴。

血府逐瘀汤中含有、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当归等具有活血祛瘀的功能,当归可养血、活血,枳壳可行气、宽胸;牛膝可通脉络、祛瘀血,柴胡可疏肝、解郁,桔梗则具有开肺气、载药上行的功能;茯神、远志可宁神、益智,甘草则调和诸药。

这些药物合用,具有疏肝解郁且不耗气,活血化瘀且不伤血的治疗子熬过,使瘀去、神养,达到诸症自除的目的[6]。

利培酮为一种苯并异恶唑衍生物,它与多巴胺的D2受体及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且是强有力的D2受体拮抗剂,不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而且对治疗躁狂症有显著疗效[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卜跃华,洪博,蔡心胜,等.阿立哌唑的史谱特征与结构确证[J].医药导报,2009,28(12):1546-1548.
[2]周平,刘联琦,张斌,等.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中文版)信效度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38-642.
[3]蔡经宇.瑞波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8):1522-1524.
[4]宋桂清,李云峰,孙长友,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
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6):429-431.
[5]江开达,马弘.中国精神疾病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31.
[6]苏宝兰,孙福刚,孙佩金,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6):611-614.
[7]王任昌.中药温胆汤合并小剂量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1):11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