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思想起源
3.近现代法制
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变迁,大致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末变法修律。在中国,习惯上把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代灭亡这段时间称为“清末”。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丧失了国家领土主权(如香港),或是行政司法管辖权(如在华领事裁判权)。西方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就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法律表现。同时,在1840年以后,特别是在清政府存在的最后十年(即1901年至1911年)中,清政府被迫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法律改革,大量引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学说与法律制度,对清代原有法律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从此,中国的法制踏上了近代化之路。
(二)学习、研究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应该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领会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古代法律皆以刑法为重,而刑法、刑罚的重心又在维护皇权与宗法伦理等等。在夏、商、周及春秋前期,以不公开、不成文的习惯法为主体,法律规范简单粗糙,整体法制水平相对低下。而且,法律的解释、说明和执行的权力操纵在少数上层贵族手中,法律的不平等、不合理性比较明显。春秋以后,随着公开的成文的制定法大量出现,由少数上层贵族“罪行擅断”的情形有了很大的改观。秦代法制的特色,在于重法重刑,其留给后世的,是尚法的精神,和严刑峻罚的反面教训。汉代中期以后儒家独霸局面的形成,则为后世几千年的封建法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框架内,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施法律的“儒家化”,同时在立法技术、法典编纂、注释法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法律上的进步,直接构成了隋唐法制的文化基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之际的法律制度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全盛时期的风范;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制度严密,轻重得宜,影响广泛。宋、元、明、清各朝的法制,由于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愈趋激化,这一时期内法制的重心也进一步向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加强刑事镇压方面倾斜。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制,日益显现出集权化、严密化和严酷化的特点。
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夏、商、西周三代,不成文的习惯法居于主导地位,到春秋末期,公开、成文的制定法终于破茧而出,具有成文法系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律制度开始迅猛发展。就立法而言,自秦汉至明清数千年间,各朝各代,各主要政权在其建立之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制定一部大而全的基本法典,作为国家法制的基础,并作为“祖宗成宪”垂范后世。除基本法典以外,历史上还先后出现过令、科、比、格、式、典、例、指挥等名目繁多的法律形式,作为成为法典的补充,全面调节和规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应该说,就立法规模之宏大、立法内容之丰富、法律形式之多样而言,中国古代法制在世界古代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司法体制也有极富特色的一面。从秦代开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完整司法体制,以及包括会审制度、调解制度、原情断罪等一系列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诉讼方式在内的各种审判制度逐渐建立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的立法技术、司法体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官方的强有力的引导等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法”性格。而在1840年以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依附的社会基础逐渐崩溃,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由古代封建法向近现代法律文明艰难地转变。
一.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概念与研究范围
(一)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概念与研究范围
中国法制思想起源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一门学科。其特点在于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学是同时带有法学与历史学双重特性的交叉学科。也就是说,中国法制思想起源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因此,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具有历史学与法学的双重难度。
2.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封建法制时代)
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在时间上包括包括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这两千余年的法制历史。自春秋以后,中国的法律开始由原来的不公开、不成文法的状态,过渡到以成文法为主体的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制度”,其主体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我们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春秋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大变革的前期,此时社会变革的重心在于“破”,即西周所建立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受到否定和挑战。在法制方面,以反对“罪行擅断”、要求“法布于众”为内容的公布成文法运动沛然而起。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著“竹刑”及晋国“铸刑鼎”等,都是这一法制变革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二.学习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意义
中国法制思想起源是历史学与法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法学学科里面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1997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中国法制思想起源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学生14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全国所有的法律专业,如果没有或不能开设中国法制思想起源课程,就要取消其办学资格。简而言之,学习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研究以法律制度为主线,在这一点上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
(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
按照发展的阶段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和近现代法制三个大的部分。
1.中国早期法制(习惯法时代)
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早期法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不成文的。
(2)秦汉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时期。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段历史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统一的专制王朝,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中国传统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导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贯彻得比较彻底。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和秦代是法家学派最活跃的时期,而法家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也仅仅是在秦代。
第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特性的认识。重家族、重血缘、重伦理,这是中国文化的固有特征。这种特征,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就有极为明显的表现。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塑造了中国传统法律“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确定罪的有无,决定刑的轻重,主要是依据伦理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尊卑、贵贱、上下,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差别。在法律上,同样一种行为,由不同主体实施,或是施加予不同的对象,其法律后果是绝然不同的。按唐律的规定,子孙殴打父母和祖父母,属于“十恶”大罪中的“恶逆”,不问已伤未伤,一律处以最高刑——斩刑。相反,父母、祖父母殴打子孙,一般是不用负法律责任的。
中国早期法制的鼎盛时期是西周。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思想文化因素也都在此时发端。从法律上看,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在西周时期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都是具有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所以,西周法律制度是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学习的重点之一。
公安海警学院课程教案∕讲稿用纸
第1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研究对象、方法,了解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概念、研究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法
2、比较分析法
特别提出的是,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代法制,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最高水平。《唐律疏议》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法制、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和世界法制思想起源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唐代法制、《唐律疏议》自然是学习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一个重点。
(5)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极端专制的时期。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这段历史时期。随着皇权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法制的重心也开始向维护皇权、加强专制的方向倾斜。明代的廷杖和特务统治、明清之际盛行的“文字狱”等,都是这方面的具体反映。
在总体上看,汉代的法律制度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主要是“汉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局部改造,形成了一套与秦代法制有根本差别的法律体制;后期则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的政治理论,从此,汉代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儒家化”。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法律,都是沿着汉代儒家化的方向逐步发展的。所以,汉代法制在中
1.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2.学习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意义?
参考书目: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讲授内容
教学设计∕备注
第一章 导论
在人类历史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和古印度人都曾创造过辉煌而显赫的古代文明,但后来都遭受到外来文明文化的侵略,国家多次被灭亡,原来的古老文化也都未能完整、独立地保存下来。惟有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自古以来,“刑德”就被视为经世治民之“二柄”,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与制度的重要载体。
第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学习、研究中国法制思想起源,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一步完善现代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链条。今天的法律,无不是从昨天发展过来的。要学好今天的法律,就必须寻根溯源,了解历史上的法制情况。在中国,我们习惯于成文法,所以只有对于某一法律的源流、变迁有清楚的了解,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这个法律的真实含义。从这个方面看,学好中国法制思想起源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