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 课件

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 课件

。 【人境】人间。 【君】陶渊明自谓。 【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相与】相伴。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 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 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 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 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 言。
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 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 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 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 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 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 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 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躬自劳作。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1至4句为第一层, 作 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 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 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5至8句为第二 层, 欣赏美丽的自然 景物,能获得无限的 意趣。
描田园之景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9、10句为第三 层, 点明主旨,作者 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 正的意趣。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破”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档案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 谥靖节。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 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 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 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 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 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 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 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生难字词
【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 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抵】值,相当。 【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24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 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 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 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课时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 烂文化的情感。
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 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 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结构图示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采取东篱下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人生真谛
情物 景我 相两 融忘
日夕佳、飞鸟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 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 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 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 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 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 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 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 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 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 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