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教育支出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

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各国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而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宪法对初级教育若干年的义务教育。

但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二是避免因教育差距而形成的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国财政教育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

经济越发达,极差越小,各级教育经费的极差在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高收入国家初级教育经费与高级教育经费之比为1:2.2,而低收入国家则高达1:12.2,中国各级教育人均经费之差则高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三是企业办学、校办产业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

二、我国财政教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规模不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虽近几年大幅上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支出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近几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到了3%左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5%左右的水平。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一直没有实现,《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稿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2012年达到4%,财政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量和GDP的上升速度。

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
一是在初、中、高等教育方面教育支出的分配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初级教育,重视高等教育。

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1.93.二是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得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

三是地区性支出不均衡。

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家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重远高于中西部。

四是城乡教育财政性支出失衡。

农村教育长期落后,2006~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总人数的80%以上,虽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由原来的2182亿元增加到至少2652亿元,2009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去年的小学240元/年.人、初中390元/年.人提高到小学300元/年.人、初中500元/年.人,共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149.885万元,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得比重仍低于1%,而发达国家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集中在2%~2.5%。

长久来看,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农村地区恶性循环。

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投资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不同教育在投资方面的标准和责任,切实确保教育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教育投资的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

提高中央和地方政
府的教育经费占总支出和GDP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标准,制定相应的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比例。

(二)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促进,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

一方面加强财政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重点解决落后地区教学设施,师资,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各地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弥补落后地区的财政教育缺口,实现政府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各地的均衡化。

(三)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

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教育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企业,个人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校的产业化,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教育彩票,教育公债的发行等渠道,利用社会和民间的投资来增加教育投入,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是解决教育经费总量过小,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的关键措施。

首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扩大,确保预算内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在安排预算时,中央和地方在教育拨款上的增速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速,提高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教育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和福利。

其次,提高我国教育经费预算级次,调整预算体系和程序,将教育经费从二级分配提升到国家预算的第一次分配,单列教育经费。

(五)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

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的经费支出比重,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加大对中西部教育投入力度,建立教育扶贫工程,尽快解决中西部学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公用经费保障资金和硬件设施维修资金,建中西部统一的教职工工资制,提高教学质量,对东部地区所需教育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中央应给予适当奖励,扩大教育普及和受益面,提高全面基本素质,缩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

(六)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

可激励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加强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可让他们定期到师范类专业高校进行培训;将教师津贴和工资纳入政府预算,完善教师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大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进而保证我国基础教育的高水准。

(七)完善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首先,加强对预算内财政教育支出的监管。

防治贪污、挪用教育经费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其次,定期进行对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的评估,是评估结果与得到的教育经费数额挂钩。

以促进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职业发展。

四、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简单的看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了支出投入占GDP 的比重不足,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之间配置失衡,地区差异过大,以及支出方式不合理等几个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给了相应解决对策。

当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所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几个方面,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更大,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优化之路还漫长,更多的解决对策也要根据不同问题对症下药。

由此,才能真正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