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2012年7月9日——2012年7月13日二、实习地点第一阶段:杨凌—>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乾县—>武功—>杨凌;第二阶段:杨凌—>周至—>两河镇—>宁陕—>火地塘—>周至—>杨凌。

三、实习目的: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此次实习的目的就是将抽象的地理学理论和实际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此次实习,使我明白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与土壤学等一些科学是息息相关的。

陡,弯流处外侵,主要是受到气压梯度力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泾河河流的弯曲明显,大部分支流深切於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河谷狭窄。

陕西境内多险滩,跌降高差3∼7公尺,多形成瀑布急流。

夏秋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称。

7、第四个观察点彬县城外大佛寺。

此处制作佛窟需要的石料要求抗腐蚀并且硬度不能过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处岩石的材质。

河水对岩石的搬运能力主要受水深及流速影响,长距离的搬运,沙子越来越细。

8、第五个观察点是位于长武县的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测试站9、第六个观察点位于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测试站以东地势低洼,水分条件好,植被繁茂,两沟中有山脊,地形复杂多变。

主要观察的是土壤的成分以及类型,黄土成分中CaCO3含量20%左右,滴加HCl之后气泡很多,土壤质地很硬,此地段出现窑洞,证明土层稳定;黑塿土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

土质细,可搓成长薄片表层滴加HCl出现小的气泡,中层出现大的气泡,下层大的气泡。

10、第七个观察点从长武返回杨凌的途中与半山腰处挖掘土壤剖面,土壤粘性较好。

观察路边大的断面,存在卵石是河床上升造成的。

11、第八个实习地是秦岭及其附近。

五、实习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类型(1)、实习地区的三大地貌1、秦巴山区秦岭是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分解,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又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与暖温带湿润半干旱气候的分界线,同时还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质界线。

秦岭中段在陕西省境内,横亘于渭河与汉江之间,东西长400—500km,南北宽120—180km,海拔多在1100m以上,山体雄伟,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自然景观的逐渐演变和有规律更替,形成独特的垂直景观带谱。

秦岭山地不仅森林茂密,拥有陕西最大的林区(700多万亩),而且还有许多山间平台和小盆地,这是秦岭山地中富庶的农业地区。

秦岭山地的岩基由花岗岩组成,大体以中秦岭为中心,分布在广阔的范围内。

这一规模庞大的花岗岩块体,主要是在地址构造运动中,地下酸性岩浆不断向上侵入,最后逐渐凝结成岩,再加上后期一些石英脉、长石脉等的侵入影响,使秦岭出露的岩石以经过不同程度的编制作用为特征。

巴山山脉亦称大巴山,虽不及秦岭高峻,但亦与秦岭一样危峰如林,千崖万壑,森林茂密,道路崎岖险阻,是陕南与四川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

巴山西起嘉陵江谷,东至湖北武当山,山势成西北至东南走向,绵延约300公里,山岭交错,重峦叠嶂,是汉中、安康盆地与四川盆地的分水岭。

从地貌形态上看,秦岭是一个北仰南俯的巨大褶皱山,呈南北坡极不对称地貌形态。

这种不对称首先反映在北坡陡短,峭岩耸立,发育着大的断层。

而南坡则较为缓长,比北坡长几倍,而且南坡倾斜比较缓和,与北坡的大断层相比,南坡则是由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

秦岭东西横亘于我国大陆内部偏东的中纬度地区,是我国南北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他像是一道高达宽厚的巨臂,阻挡着南北气流的运行,秦岭以北属于暖温带气候,秦岭以南则为亚热带气候。

由于东亚飓风环流和高空西风带的影响,加之山体高峻,宽广复杂,因此,秦岭属于凉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季节变化明显和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就垂直带谱来说,秦岭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有以下几个气候带:900m以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北坡上界海拔1000m一下南坡海拔900——1500m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带;北坡海拔1000——2000m、南坡海拔1500——2300m的温带季风气候带;海拔2000(2300)——3000m的寒温带季风气候带;海拔3000——3350m的高山亚寒带以及海拔3350m以上的高山寒带。

秦岭位于东部湿润平原之西,西藏高原以东,暖温带之南、亚热带北缘,上下承接,南北过度,由于其形成历史和所处的位置,使之成为我国华北、华中和华西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之地。

这里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种类繁多,其中以太白山最具代表性。

秦岭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550余种,隶属于640属,121种;苔藓植物302种,隶属于142种。

秦岭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的类型多样,垂直分带明显。

秦巴山区有众多的小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接,其中以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安康盆地、汉阴盆地、商丹盆地和洛南盆地最为著称。

2、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河北山。

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公尺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公尺。

由断陷而成,习称渭河地堑,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

盛产小麦、棉花。

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

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

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

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

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

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

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3、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公尺。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关于黄土的来源“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

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2)、实习地区的地形特点1、地貌宁陕地处秦岭中,宁陕县部分地区和柞水部分地区都地处秦岭南坡,而宁陕县部分地区和柞水部分地区都地处秦岭北坡,通过对各地地貌的结合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秦岭地区地貌的总体特点。

首先,秦岭呈南北极不对称地貌形态,这种不对称反映在北坡比南坡陡峭,峭岩耸立。

而南坡则较为缓长,所以南坡面积大于北坡面积。

北坡大断层较多,而南坡则是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

比如汉阴县、石泉县都是坐落于比较大的山间盆地中。

从河流上看,北坡的河流短小,水系简单,纵坡陡峭,比降相当大,河身较直。

南坡则是顺断块斜坡南下的源源流长的顺向河,即先成河,河流一般比较长,纵坡稍缓,水系机构复杂,比降较小,河流弯曲系数比较大,比如汉水和乾佑河。

关中地区的地势平原为主。

海拔326~600米。

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

黄土高原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

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

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

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

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

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

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我们所经之地的地貌特征:泾阳县:位于仲山南麓,泾河之滨。

本次实习实在泾阳县的口镇,口镇海拔6000多米,属于平原和山地的交汇。

口镇的断层是由于下层上升,上层下降的构造运动产生的。

断层区还产生了背斜和向斜,流经这一断层区的何为冶峪河,在此形成自由曲流。

对口镇-关山大断裂口镇段的冶峪河谷地貌进行观察研究。

断裂北盘阶段性构造抬升与流水作用形成了山顶面、两级河谷谷坡阶面和现代深切河谷4个地貌面,反映出本地至少存在3次阶段性的构造抬升活动。

河谷中局部发现了相应的山间河流相砾石堆积层,可与乾县大北沟乾县组对比。

多级地貌结构反映了新构造时期陕北高原阶段性抬升与渭河谷地阶段性断陷的构造活动历史。

公路两边的掩饰形成角度不整合,颜色的不同说明形成的环境条件不同。

绿的区域说明是在还原条件形成的,红色的区域是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