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友好往来,和平交往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把它们之间的战争与中华
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相提并论。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契丹、党项族与汉族间密切来往,对于奠定
祖国辽阔边疆、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进步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 重要作用。
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
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
式。到九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 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
了农耕、冶金和纺织等生产视野, 四时畋猎是生涯。
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北宋)苏颂
辽国的建立-----契丹崛 起
时间: 10世纪初( 9161125 )
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 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西夏政权建立
时间: 11世纪前 期(1038年)
A
建立者: 元昊
C
民族: 党项族
B
都城: 兴庆府 (银川)
D
元昊仿效唐宋制 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并 鼓励垦荒,发展 农牧经济,还创 立了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民族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要 举措
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
‘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
北宋
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2.读史料: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4.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C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契丹(有时又称辽) 民族:契丹族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措施),国力不断增强(作用)。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人物画
西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 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 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 产有所发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 、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 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而后来乔峰、 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 公主?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 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 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 时期。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 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2、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 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3、人民反对战争; 4、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A
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北宋 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
B
宋太宗即位后,向 辽发动数次战争遭 到失败,只好采取 防御政策。
C
宋辽矛盾焦点
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ji)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 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 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 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学习目标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重点)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的基本史实;(重点) 3.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 历史必然。(难点)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人引马 图
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
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
联系日益紧密。唐朝末年,北方
契丹族
党项族汉族Fra bibliotek辽西夏
北宋
916年
1038年
960年
耶律阿保机
元昊
赵匡胤
上京
兴庆(今银川)
东京(今开封)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订制官制、军制和法律,发展农 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强化中央集权,收兵权、 相权、财权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庆历和议)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辽太宗时,占领燕 云十六州,从此, 辽与中原王朝的冲 突加剧。
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 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 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 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 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辽 西夏
北宋
澶渊之盟
(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宋辽:罢征战 盟澶渊 (3)宋每年向辽纳助军旅之费,“绢二十万匹、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B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3.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D )
银一十万两”。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què ) ,互市贸易。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 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 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主流。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积极影响: 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了 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 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边境民众 生活相对安定,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 了民族交融。 消极影响:但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如何正确认识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并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