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二、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三、古今异义(1)率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四、知识内容1.出自本课的成语。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2.句子解读。
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短文两篇》知识清单一、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③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鲜: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往来:①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外:①中通外直:外面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二、古今异义①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与“乎”连用,意为当然,今义:合适,应当)②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身。
今义:样子。
)③惟吾德馨。
(馨,古义:美好。
今义:芳香。
)④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渊博。
今义:指鸿雁,书信。
)⑤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指丝绸和竹子)⑥亭亭净植:古义:竖立,挺立,今义:种植三、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四、特殊句式①倒装句何陋之有?(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②省略句谈笑有鸿儒(谈字前面省略主语“吾”,句意:我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
)(简介:此句后面的“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都是省略主语,是无主句。
)陋室铭一、重点实词虚词1、山不在高(在于)2、有仙则名(出名)3、有龙则灵(灵验,神奇)4、斯是陋室(此,这)5、惟吾德馨(只)(品德高尚)6、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7、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可以调素琴(弹奏)9、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10、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11、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 1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无义)爱莲说1、可爱者甚蕃.(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只)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4、香远益.清(更加)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7、陶后鲜.有闻(少)8.、宜..乎众矣(应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去、替、补、调。
1.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
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当然,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
2.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4.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
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5.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6.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6.换。
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