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
③进兵:进军。
④北:名作状,向北。
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全部”。
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请求。
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马上”。
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能够。
⑤得:如愿。
[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能够”。
]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
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如果)没有。
②臣:代词,译为“我”。
③愿:敬辞,译为“想”“希望”。
④得:能够。
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往(文中义)。
⑥信:信物。
⑦亲:亲近(词典义)、接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
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
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
②说:通“悦”,译为“高兴”。
③见:接见。
④得Ⅱ:能够。
⑤有以:固定结构,译为“有机会……”或“有办法……”。
⑥报:报答。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诚: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②与:连词,译为“和”。
③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6.樊将军以Ⅰ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Ⅱ己之Ⅰ私,而伤长者之Ⅱ意,愿足下更虑之Ⅲ。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穷困:偏义复词,译为“走投无路”。
②归:投奔。
③忍:忍心。
④长者:敬称,代指“樊将军”。
⑤意:心意(词典义)、诚意(文中义)。
⑥愿:敬辞,译为“希望”。
⑦足下,敬称,译为“您”。
⑧更:重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Ⅰ:介词,因为。
②以Ⅱ:介词,因为。
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⑤之Ⅱ: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⑥之Ⅲ:代词,代指“接近秦王的办法”。
7.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私:副词,译为“私自”或“悄悄”。
②见:拜见。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乃遂:同义复词,表承接,译为“就”。
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遇:对待。
②可:可以。
③深:狠毒。
④戮没:杀戮或收为奴婢。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为,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9.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解释下列词语,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如今。
②将:能愿动词,译为“要”“准备”“打算”。
③奈何:固定结构,译为“怎么办”。
10.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太息:长叹息。
②涕:眼泪。
③每:每次。
④念:想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顾:副词,不过、只是。
②耳:语气助词,译为“啊”。
③所:结构助词,译为“……的地方”。
(“顾计不知所出耳”直译:只是不知办法产生的地方啊。
意译:只是想不出办法啊。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①吾每念(省略)②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11.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言:计策、办法。
②可以:固定结构,译为“可以用(它)来”。
③何如:固定结构,译为“怎么样”。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用法有两种理解㈠表并列,“又”;㈡表递进,“而且”。
②之:结构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
③者:语气助词,不译。
12.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指出下列词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②为:介词,译为“对”。
③之:代词,指代“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译为“这事”。
④奈何:固定结构,译为“怎么办”。
1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愿:敬辞,译为“希望”。
②得:得到。
③善:副词,好好地。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结构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
②以:连词,表目的,译为“去”。
③而:连词,用法有两种理解,㈠表原因,译为“因而”;㈡表修饰,不译。
14.臣左手把其袖,而Ⅰ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Ⅰ仇报,而Ⅱ燕国见陵之Ⅱ耻除矣。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把:抓。
②揕:刺。
③陵:通“凌”,译为“欺侮”。
④除:消除、昭雪。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其:代词,代指“秦王”,译为“他的”。
②然则:固定结构,译为“这样,那么”。
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
④而ⅠⅡ:连词,用法有两种理解㈠表并列,不译;㈡表承接,不译。
⑤见:介词,译为“被”。
⑥之Ⅱ:结构助词,定语标志,译为“的”。
15.将军岂有意乎?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岂:疑问副词,译为“是否”“是不是”。
②意:意愿。
1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偏袒:裸露一条臂膀。
②进:上前。
③日夜,名作状。
④得:能够。
⑤教:指教。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②乃:连词,表条件,译为“才”。
③遂: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17.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代词,指代“樊於期自刎”,译为“这件事”。
②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18.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Ⅰ首,函封之Ⅱ。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无可奈何:固定结构,译为“没有办法”。
②函:名作状,用匣子。
③封:封装。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既已:同义复词,译为“已经(如此)”。
②乃遂:同义复词,表承接,译为“就”。
③之Ⅰ: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④之Ⅱ:代词,指代“樊於期之首”。
1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Ⅰ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Ⅱ匕首,取之Ⅲ百金,使工以Ⅰ药淬之Ⅳ,以Ⅱ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预:预先。
②得:得到(词典义)、打听到(文中义)。
③徐夫人:人名,姓徐,名夫人。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固定结构,译为“在这时”。
②之ⅠⅡ: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③之ⅢⅣ:代词,指代“匕首”。
④以ⅠⅡ:介词,译为“用”。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①取之百金(省略、状语后置)②以试人(省略)20.乃为装遣荆坷。
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②为:准备。
③装:行装。
21.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⑴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与:介词,译为“和”。
②忤视:对视。
③乃: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⑵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人不敢与忤视(省略)第二部分: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远:形作名,译为“远处”。
②留待:留下来等待。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所:结构助词,译为“……的人”。
②与:介词,译为“和”。
③其:指示代词,译为“那”。
④而:连词,表原因,译为“因而”。
⑤为:介词,译为“为了”。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①欲与俱(省略)②而为留待(省略)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Ⅰ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Ⅱ先遣秦武阳!”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迟:形容词意动,译为“认为……迟缓”。
②请ⅠⅡ:请求。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顷之:固定结构,译为“过了不久”“一会儿”;之,语气助词,不译。
②之:代词,指代“荆轲”。
③其:代词,指代“荆轲”。
④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⑤之:代词,指代“荆轲”。
⑥以:通“已”,译为“已经”。
⑦岂:疑问副词,译为“是否”“是不是”。
3.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反:通“返”②竖子:小子(词典义)、无用之人(文中义)。
③提:拿。
④不测:险恶莫测。
⑤仆:谦称,译为“我”。
⑥请:敬辞,译为“请让我”。
⑦辞决:同义复词,译为“辞行分别”。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②所以:固定结构,译为“……的原因”。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②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第三部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宾客:同义复词,译为“门客”。
②白衣冠:名作动,译为“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及:连词,译为“和”。
②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去”。
⑶分析下列句子的文言文句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2.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上:岸边。
②祖:祭祀路神。
③取道:上路。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既:副词,译为“以后”。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Ⅰ歌,为Ⅰ变徴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Ⅱ为Ⅱ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Ⅲ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为ⅠⅡⅢ:唱出。
②垂:流。
③泪涕:同义复词,译为“眼泪”。
④泣:无声哭泣。
⑤前:名作动,上前一步。
⑥上指:译为“向上竖起来顶着”;上,名作状,译为“向上”。
⑵指出下列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Ⅰ:连词,表修饰,不译。
②而Ⅱ:连词,用法有两种理解㈠表目的,不译;㈡表承接,不译。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就: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