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
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
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
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
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
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
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
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尽管不是向远进步, 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与劲, 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
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 相距不小于两脚长, 两脚抓地扣实。
前膝微前挺, 后膝里扣, 拧腰顺膀, 重心前三、后七。
7.上式站稳后,两拳变掌,掌心朝上(图「⑦)。
8.三体左式(母式)。
附1~@正面)。
①上式不停。
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将手前臂向下、向内翻转于掌和前臂,变为掌心朝下,掌高与“心”齐;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
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式。
(图「⑧、附1~⑧正面)。
要点掌在翻转时要沉肩、坠肘,掌要边沉坠、边向前神拔,但臂肘不能直,上体不能前俯,肩、肘、手在一条线上;鼻尖、手尖、脚尖要“三尖相对”;后臂后翻转时,边拧扣边略前抻,手贴胁侧;两掌五指自然分开,要做到手心圆(掌心有撑力),手背圆(力贯指尖),虎口圆(拇指与四指间既有撑力又有扣握之力)(图1通、附1~⑨正面)。
掌指上翘,指端高出掌根3~4横指,约45度,前掌有顶扣之劲,后掌根拇指侧平靠于脐。
头要上顶,下颏内收,项要伸直。
目从食指端注视前方。
扣齿、舌顶上腭。
神要集中,呼吸自然,舒胸实腹,气沉丹田。
拧腰、顺膀(即“龙折身” )形成上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上体与地面垂直,两肩要平,不得前俯后仰,左斜右歪,要做到含胸拔背,上体自然。
肛门自然里收,不可突臀。
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前膝微前挺,后膝尽量里扣,即形成“夹剪劲”。
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外展成45 度左右夹角,前脚眼对后脚里踝骨,体重前三后七,但臀部与上体重心必须在后脚跟以内(即“足下存身” )。
两脚脚趾抓地落平、扣实。
上述要领必须记熟落实,形成自然。
9.上式站至后腿乏力,即应换式。
两掌同时握拳,只是左拳边拉边拧收到脐旁,而右拳则由脐前拧转移至脐旁,拳心皆朝上;同时左脚以脚跟作轴向里扣脚尖,形成两脚尖相对,角度相同;重心仍在右脚(图「⑩)。
要点左拳回拉要以肘拉拳,贴身,边拉边向外拧转,拉至脐旁拧成拳,心朝上,右拳亦同时向外拧转拉到脐旁。
左脚尖里扣与左拳回拉要做到上下相合 10. 上式不停。
重心移至左腿 , 上体右转回身;收回右脚 , 脚跟靠于左脚里踝骨;右膝 微前顶 , 左膝紧靠于右膝里侧 (图 1~11) 。
要点 重心左移时不得突臀 , 也不可长身 , 要保持原有高度。
11. 右拳及右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 (图 1~12) 。
要点 要贴身起钻 , 并要沉肩、坠肘与 5. 同。
12. 上动不停。
右拳及右前臂继续上钻 , 从颏下、嘴前钻出 , 拳心向上 , 高不过眉同时右 脚进步 , 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 (图 1~13) 。
要点 与 6. 同。
13. 将两拳变掌 , 掌心向上 ( 图 1~14〉。
14. 三体右式。
① 上式不停。
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向下、向内翻转手和前手前臂变为掌心朝下 : 高与心齐;② 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 ,掌心朝下 .掌根靠脐 ,拇指侧贴腹 (图1~15) 。
要点 与 8. 同。
15. 三体右式欲换左式,其转换动作和要领如前述之⑨、⑩、11、12、13、14同,只左右相反。
参看 (图 1~16~19), 再左右转换悉按此。
16. 收式① 两掌同时握拳 (图 1~20)。
要点 形意拳的起式必须是左手、左脚在前 , 而收式亦必须如是。
② 前拳(左)向上翻转,抬至眉高,拳心朝上,同时后拳以肘作轴向下、向外、再向上翻 转, 亦抬至眉高。
拳心朝上 , 两臂前后成弧形相对 (图 1~21)。
要点 两臂翻转时要沉肩、坠肘,轻松自然。
3 两拳向里并拢,拳面相抵于胸前(图 1~22)。
4 完成上动后,待呼气时两拳、两肘继续下沉,两拳停于丹田(图 要点 两拳面相抵于胸前时要贴身;呼气时两拳下落,并要轻松自然地气沉丹, 不得俯身、突臀。
1~23)。
田。
5上体微左转,身朝正前方;后脚上步与前脚并拢(图1~24 )。
6两拳自然张开变掌,随两腿的自然伸直起立;同时两臂也自然下落,随即成立正姿式(图1~25 )。
2. 三体式的技法和作用三体式, 有沉肩、坠肘、拔背、提肛、并膝、裹胯、三圆、三顶和三扣等技法要求。
从中,使之既能掌握要领,又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抻筋拔骨的技法目的, 也是为了实现筋长力大、放而能远的具体操作。
但都是在轻松、自然、和谐的锻炼中逐步求得的。
所提“三圆” , 是对形意掌型的要求。
“ 手心圆” , 由于掌心回收, 使掌的横撑力大, 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
“手背圆” ,使劲力易贯于指,三节劲整,便于三催气贯。
手心、手背虽互为表里,但因用意不同, 劲与作用也不一样。
“虎口圆” , 是助长掌的外宣和里扣之劲,使所打出之掌到对方身上产生较强的控制力。
因而有沉肩、拔背的要求,前胸后背自然会圆, 而不必再作“胸背圆”的要求。
所提“三扣” ,即指:“齿扣” , 是发动骨梢之威。
切齿会使周身筋骨紧缩而力大, 所谓“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是也。
“手扣” , 是发动上肢筋梢之威, 可使劲达于指,气贯梢节。
既可增大起钻拔根之力, 又可增大落翻发人之劲。
“脚扣” ,是发动下肢筋悄之威。
劲达下肢,气贯掌趾,增强下盘桩基之功。
因已有沉肩、坠肘, 就不需要再有“扣肩”之要求。
所提“三顶” ,即指:“头上顶” ,有冲天之雄,发动血梢之戚, 振发精神。
由于项坚、头顶和气沉丹田;由于身躯的抻拔使“三关”易通, 骨气能上达泥丸以养性。
舌顶上腭” ,用吼狮吞象之意,发动肉梢力实之威,因吞卷气降,沉入丹田,使肾气归根以养命, 且因舌卷唾液增多, 既润口腔. 又咽津还丹, 以顺气养身。
“手顶” ,若有推山之功,助长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 “三催”劲整.气贯五指,增强起钻落翻之劲。
初学站桩, 首先要掌握上述要领, 待有一定基础后, 再以拳经的理论来作指导。
要求如下: 经云: “鹰捉四平。
” 五行、十二形拳的起手多用的是“鹰捉”。
桩功的三体式也就是“鹰捉式”。
“鹰捉四平”也正是“三体式”所要求做到的“四平”。
“头顶要平” ,即下额回收, 形成头顶、项拔,既可发动血梢.又可振奋精神。
“两肩要平” ,即上身不歪. 两肩持平并相称(音趁)相撑.以便使腰劲得发。
“前手前臂要平”,特别指肘下坠而里裹. 则肘窝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 伸展抻长, 使前臂“三催”劲顺,劲力到手。
既增大起钻之劲.又增助长落翻之长。
“两足抓地要平”,即发动下肢筋梢之力, 使桩实步稳. 避免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脚的平实。
经云: “足下存身。
” 其“下”是“放入”的意思。
三体式虽是单重前三后七, 但要求把身体重心放在后脚根的里边。
上体虽偏后, 却不影响整体平衡。
这样不仅前腿灵活. 容易变化, 虚中有实, 使后腿既支撑力大, 又得蓄力待发。
经云: “四象。
” 即所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要求做到“四象”就是为了象各物之特殊技能, “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 , 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 运用纯熟. 利于实战。
三体式虽为静态而正是象形取意, 静中寓动, 为培养这些特技而筑基。
“鸡腿” , 就是要学鸡的“独立之形、之稳”和“两腿相夹,磨胫而行”。
形意拳有突出前趟、后蹬之特长。
这样, 练之有素. 时久功深, 用于技击自会倍增实效。
“龙身” , 龙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 长于宛转腾挪而使身力得以施展.更加娇健而逞威。
我们就要学它这一特长。
站三体式时. 前膝向前微挺, 后膝里扣。
为使上、下肢的三催”劲整,又能顺达.并直接助长腰劲得发, 掌握和运用“龙折身”的身劲实为至关重要。
当后膝里扣, 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 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
这样才能使胯裹腰蓄,三催之劲得逞,腰劲得发.则丹田省(音醒). 劲自然更会倍增威力“熊膀” , 就是学熊有“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
“三体式”则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振起精神,以发动血悄之威。
同时因垂肩伸拔双臂。
则力贯肘、手, 使上肢“三催”劲整力大。
“虎抱头” ,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 、蓄力待发的技巧。
学用此技法, 突出强调“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 出洞入洞紧随身”这既是“顾法”、又是“打法”的技艺要旨。
虽然在练三体式的静态桩功中,看不到这一技法内涵. 但是在站桩一出手屈前臂,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过心口则从颏下向前出手,这一过程所运用的正是“虎抱头”这一技法。
经云: “五夹。
”“夹” , 是形意拳打破武术多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 形成前三后七劲的别具一格的“夹剪”劲步型的来源。
从技法上讲, 如果要想找到练出“夹剪”的劲.就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并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
“夹剪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步较小,又是单重. 比传统的弓步、马步行动顺遂,劲速而又有力,这就是它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