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彩 學色彩產生的要素:光源、被照射物體、眼睛、大腦 光(能量)->物體->眼睛->腦->視覺形成 1.1 光 1666年牛頓(Issac Newton 1643~1727)以三稜鏡分解太陽光, 發現其由許多不同色光諸如紅、橙、黃、綠、藍、靛 (indigo)、紫等等所組成。
圖1.1-1 牛頓 (Sir Issac Newton 1643~1727)圖1.1-2 可見光譜 380nm以下:紫外線 (Ultraviolet) 380nm~450nm:紫 (Violet) 450nm~490nm:藍 (Blue) 490nm~560nm:綠 (Green) 560nm~590nm:黃 (Yellow) 590nm~630nm:橙 (orange) 630nm~780nm:紅 (red) 780nm以上:紅外線(Infrared) --R. W. G. Hunt, Measuring Colour, 2d, Ellis Horwood, London, p. 22, (1992). Nm: nanometer,百萬分之一公釐(a millionth of a millimeter)或 10-9 公尺。
振幅:光波之高低起伏,影響彩量。
波長:兩個振幅間之距離,影響色相。
頻率=光速/波長 (frequency=velocity/wavelength)圖1.1-3 光波 光通過介質時其波長變短而光速(velocity)變慢,但頻率不變。
真空中之光速約為2.998X108 m/sec1.2 人眼 眼睛等於捕捉光線的攝影機,而大腦是組成影像的機構。
1.2.1 眼睛的構造 角膜 (cornea):如同相機的濾鏡 虹彩 (iris):控制瞳孔的縮放,如同相機的光圈。
水晶體 (lens):如同相機的鏡片。
玻璃體 (vitreous humor) :如同相機的暗箱 視網膜 (retina):如同底片 視神經 (optic nerve):將收集到的光線轉化為脈沖傳向大腦,如同光纖。
中心窩 (fovea):視細胞最密集之處,為視線投影到網膜上的焦點。
盲點 (blind spot):視神經與眼球的接點,該處無視細胞所以無法感光。
眼皮 (eyelid):如同相機的快門圖1.2.1-1 人眼構造圖據波馬克與達特諾之研究,視細胞對光的敏感度在光譜上高低不一,呈曲線分布。
三種錐狀細胞:r, g, b r細胞或R細胞:最高感度點在紅(橙)色區564nm處 g細胞或G細胞:最高感度點在綠色區534nm處 b細胞或B細胞:最高感度點在藍色區420nm處 桿狀細胞:最高感度點在綠色區約500nm處圖1.2.1-2 柱狀細胞與錐狀細胞光譜敏感度曲線圖 (Bowmaker & Dartnall, 1980)2.1.1 Young-Helmholtz 三原色學說 (Trichromatic Theory 或 Three Component) 英國心理學家楊格(Thomas Young 1773-1829)於1802年提出三原色說。
他發現混合紅、綠、藍三色光可得到各種不同的色彩。
德國心理學家亨姆霍茲(Herman L. F. von Helmholtz1821-1894) 驗證其學說並發表於其<生理光學>(Physiological Optics 1866)一書中。
圖2.1.1-1亨姆霍茲(Herman L. F. von Helmholtz1821-1894)三原色學說假設在視網膜上有三種錐狀細胞,各自和腦皮層中的三種神經纖維連結。
各種細胞若受到刺激便產生各一種不同的色覺,分別為紅、綠、藍。
由於光波長有異, 三種細胞所受到刺激的比例不同,所總合得到的色彩便不相同。
例如:等量紅與綠刺激產生黃色覺,等量綠與藍刺激產生青色覺,等量藍與紅刺激產生紫紅色覺。
英國馬克斯威爾(James C. Maxwell)於1861年利用三原色光的混合法,製作出第一張彩色照片。
圖2.1.1-2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亨姆霍茲並發現色光之加法混色與色料之減法混色的差異。
三原色學說的缺點是無法解釋色盲現象。
2.1.2 Hering 對立學說 (Opponent-Process Theory) 德國心理學家赫林(Edward Hering 1834-1918)以心理物理,研究刺激與感覺的關係)的方法進行研究, 發現視覺具有紅-綠,黃-藍,黑-白的對立關係。
人眼無法同時看到對立的色彩。
他認為此過程由同化作用(anabolic process與異化作用(katabolic process)引起。
異化作用所產生的神經刺激可導致上述三色對之紅、黃、白的色覺,而同化作用可引起綠、藍、黑色覺。
赫林的學說解釋了補色殘像與色盲的現象。
2.1.3 階段學說 (Zone Theory或Stages Theory) 階段學說由G. E. Miller (1930)及Deane B. Judd (1949, 1951)提出。
此學說認為色覺分為三階段形成: 第一階段:同Young-Helmholtz學說 第二階段:錐狀細胞受刺激後產生神經脈衝經由視神經傳向大腦。
第三階段:大腦皮層(cortex)的視覺中樞分析所收到的無彩色訊號Aa,及彩色訊號C1、C2、C3,作出色彩判斷。
無彩色訊號(achromatic signal) Aa:三種錐狀細胞之明度訊號總合 Aa=2Ra+Ga+Ba/20 (白-黑) 彩色訊號(chromatic signal) C1, C2, C3:三種色差訊號 C1=Ra-Ga (紅-綠) C2=Ga-Ba C3=Ba-Ra C2-C3=Ga-Ba-(Ba-Ra)=Ga-2Ba+Ra (黃-藍) 最後形成Aa, C1, C3-C2三個訊號,分別顯示灰階、紅或綠量、黃或藍量。
2.1.4 馬克斯威爾轉盤 牛頓於1670年代發現旋轉的色盤所生成的色彩融合現象,但直到1850年代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闡明, 在上述方法中色彩之光學性融合現象符合色光混合的理論。
因此,若轉動一個半綠且半紫的圓盤會呈現藍色。
他也說明,在色盤上不同色彩因轉動而產生的混色現象僅為看起來混色,非生理上因不同色光之刺激而得的混色, 而是色盤表面反射的光之總合,所以其色的彩度無法如真正的加法混色所得色彩那樣高。
2.2 色彩三屬性 色彩三屬性為色相、明度、彩度2.2.1色相:Hue CIE定義色相(Hue): Attribute of a visual sens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an area appears to be similar to one, or to proportions of two, of the perceived colours, red, yellow, green, and blue. 七原色說:後人將牛頓舉例之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誤以為他提出七原色。
六原色說:魏納(Verner)於牛頓七色中去靛而認為紅、橙、黃、綠、藍、紫為六原色。
瑞士色彩教育家伊登(Johannes Itten 1888-1967)依據P. O. Runge的取色料三原色加其中間之二次色, 成紅、橙、黃、綠、藍、紫六原色。
五原色說:古希腦人以白、黃、紅、藍、黑為五原色。
四原色說:由紅、黃、綠、藍四色組成紅、綠與黃、藍兩色對,赫林提出,NCS色彩體系採用此說。
三原色說:勒布朗(Jacob Christoph Le Blon 1667-1741) 的<色彩論> (Traité du Coloris, 1756) 可能是最早提出三原色說的論著。
生理三原色紅、綠、紫, 色光三原色紅、綠、藍,色料三原色洋紅、黃、青藍。
2.2.2明度:Brightness、Lightness CIE定義明度: Brightness: Attribute of a visual perception according to which an area appears or exhibits to more or less light. Lightness: The brightness of an area judged relative to the brightness of a similarly illuminated area that appears to be white or highly transmitting.圖2.2.2 自左而右,由深而淡的灰階明度圖 圖2.2.2 自左而右,由深而淡的灰階明度圖2.2.3 彩 : 度 Colourfulness、 Chrom (及 a Chrom aticness) CIE定 彩 : 義 度 Colourfulness: Attribute of a visual sensation according to w the perceived colour of an area appears to exhibit m or less hue. hich ore Chrom The colourfulness of an area judged as a proportion of the brightness of a sim illum a: ilarly inated area that appears to be white or highly transm itting. 明 (tint colour): 色 白 淡 色 純 加 變 暗 (dark colour): 色 黑 暗 又 為 色(shadowcolour) 色 純 加 變 , 稱 影 濁 (tonal colour): 色 灰 中 色 色 純 加 成 間 清 (pure colour): 色 暗 均 清 色 明 與 色 為 色 2.2.4 飽 度 Saturation 和 : CIE定 飽 度 義 和 : Saturation: The colourfulness of an area judged in proportion of its brightness.2.2.5 色彩屬性的絕對量與相對量圖2.2.5 絕對明度(Brightness)與相對明度(Lightness)的差別 絕對量:Brightness、Colourfulness 相對量:Lightness、Chroma 工業上的應用多採用相對量,例如印刷品以字黑為最黑,以紙白為最白(因為在紙上留白不印任何色彩); 但與理想白與理想黑相比,一張微黃的紙張其Lightness 100可能僅為Brightness 90,而非如理想白一樣白; 其Lightness 0可能為Brightness 10,而非如理想黑一般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