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法律文书在公安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

刑事法律文书在公安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

刑事法律文书在公安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目前,公安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刑事法律文书的制作本领不过硬的现象,文章试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公安应用文”和“刑事侦查”教学中出现的盲区,提出改革措施,将两科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首先在理论课中进行精讲,其次在模拟演练中加以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刑事法律文书的制作能力,培养出能够满足实践工作需要的合格的公安侦查人员。

[关键词]公安教育刑事法律文书教学盲区改革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刑事法律文书的教学盲区是指“公安应用文”及“刑事侦查”教学无法全面细致深入的部分或被忽视的部分。

刑事法律文书在实践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立案、管辖、回避文书,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文书,强制措施文书,侦查取证文书,执行文书等,在侦查实践中最常用的是各种笔录和报告书。

而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动笔能力较差,以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一定时间内无法适应公安法律文书的制作工作。

本文试就公安法律文书之一的刑事侦查法律文书方面存在的教学盲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期望对公安教学改革能尽绵薄之力。

二、出现盲区的原因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大纲目的性不强。

我国的公安教育是从建国开始发展的,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从开始设科就把“公安应用文”和“刑事侦查”截然分开,没有过多考虑“公安应用文”中的法律文书特别是刑事法律文书与“刑
事侦查”的措施、手段、方法的密切衔接关系,包括一些无法分割的内容。

如在侦查工作中最常见的询问、讯问笔录及制作它们的格式、方法、过程、细节、手续等,既是“公安应用文”的内容,又是“刑事侦查”必须使用的搜集证据的一种基本措施,对于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都是原则性的、笼统的一带而过,对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制作法律文书并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要求,而且几十年一贯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其实质原因就是主观思想墨守成规,没有进行实际调查,所以在指导思想上是守旧的,没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正是因为在制定教学大纲上是机械的、教条的、沿袭不变的,所以导致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上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从指导思想上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动笔能力的培养。

2.教材编写缺乏创新,学时设置有失偏颇。

由于受“公安应用文”和“刑事侦查”教学大纲的直接影响,这两门课程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结构、体系及内容上都没有创新,基本上大同小异。

如“公安应用文”方面的编写,大都强调的是格式的正确、文笔的通畅和文字的错对,再就是给出素材写出材料,往往舍弃了形成材料的过程、背景、条件及相应的法律手续,没有用联系的观点对材料的制作做一些承前启后的铺垫和完善,所以其教材的编写都是就事论事,就文书写文书。

而“刑事侦查”方面的教材,基本上都省略了其相应的法律文书制作的格式,只是一笔带过或只写一点法律文书应包括的内容,对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意义的法律文书没有作详细的编写。

以上原
因导致在教材编写方面出现了盲区,由此影响了教学培养的效果。

同时,在学时设置上由于强调理论教学,加之受所用教材的影响,也往往忽视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在学时分配上没有充分考虑写作训练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学时分配倾斜于理论教学方面,导致培养的学生出现了提笔见拙、下笔见错的弱笔现象。

3.课程设置科室不同,教学缺乏沟通研究。

在公安院校,“公安应用文”课程和“刑事侦查”课程属于两个学科,分别设在不同的院系。

“公安应用文”属于院校的基础课,“刑事侦查”属于院校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严格按照各自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活动。

客观上,由于两门课程分属不同部门,任课教师很难坐在一起开展教研和学术活动,对一些交叉的教学内容,教师又缺乏磋商和研究,循规蹈矩且各行其是。

主观上,“公安应用文”课程和“刑事侦查”课程的教师都按照各自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教学大纲本身就存在问题,加之受本课程学时和教师业务能力知识所限,直接造成了谁都讲刑事法律文书,而又谁都讲不透、讲不全的现象,形成了刑事法律文书的教学盲区。

4.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文书制作训练。

公安院校是直接培养人民警察的地方,从实战出发,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论课程的教学,二是警务技能的训练。

训练一般指的是查缉战术、擒拿、驾驶、射击等,对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课时。

而“公安应用文”中的法律文书的动笔训练,往往划归到理论教学中,占用的课时比例相对较小,更没有什么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所以,在开展此方面
的教学活动时,讲得多练得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时难以胜任刑事法律文书的写作工作。

5.教师相关知识欠缺,教学无法拾遗补缺。

在公安院校,“公安应用文”属于基础教学,“刑事侦查”属于专业教学。

“公安应用文”教师许多来自文科院校或从事过文字工作,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深、水平高,对于应用文的写作,从格式到语言文字的应用都是非常娴熟的,但是由于大都没有从事过公安业务工作,没有系统参加过公安业务学习,对刑事法律文书运用的时机、条件、背景和过程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只能就格式、语言文字的应用及语句语法的对错进行施教。

而“刑事侦查”教师大都是公安院校的科班生或从事过刑事侦查业务工作,对于刑事法律文书运用的时机、背景、条件和过程比较熟悉,但在文字功底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所以,两科教师都无法对交叉渗透的内容进行补充讲授,造成了教学上的盲区。

三、改革措施
1.大胆改革传统教材,把刑事法律文书直接融写在“刑事侦查”之中。

公安院校的教学活动要遵守教学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动手动笔能力都要强。

这就要求公安院校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又要因地制宜、改革传统教材,把两科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考虑到“刑事侦查”课程的教师公安业务能力强,所以将“公安应用文”中的刑事法律文书的内容全部融入“刑事侦查”教学当中,由“刑事侦查”课程的教师来完成刑事法律文书的教学内容,这样从教材方面彻底解决了“公安应用文”和“刑事侦查”在教学当中出现的盲区,也解决了现在存在的刑事法律文书的教学与“刑事侦查”教学无法密切衔接的问题,保证“刑事侦查”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勇于创新,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教学大纲。

公安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普遍存在弱笔现象,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刑事法律文书的写作工作,所以作为教学部门的决策层,要转变传统思想,高度重视刑事法律文书的教学训练工作。

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在教学目的中总体提出培养目标,在每章每节中应具体写明讲授和训练的目的及要求,在学时分配上加大训练学时,而且为了保证训练质量,应配齐辅助训练所需耗材,从指导决策方面彻底解决法律文书的教学盲区。

3.积极拓宽任课教师的相关知识面,做到能文能武。

为了保证“刑事侦查”课程(包括刑事法律文书)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取长补短,加强语言文字功底的锻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和要求,率先自我训练,首先使自己能够准确地、完整地完成刑事法律文书的制作,这样就具备了文武双全的教学能力,由此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4.坚持精讲多练,强化刑事法律文书制作的训练。

把刑事法律文书的内容融入“刑事侦查”课程的教学以后,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动笔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既要讲格式、讲细节、讲过程,又要练文字、练速记、练技巧。

在训练中还应讲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配备相应的材料和设备,如进行演示训练、录像训练、模拟训练等。

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侦查破案,又能做出符合规范要求的刑事法律文书。

5.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法律文书教学新内容。

“刑事侦查”课程教学源于侦查实践,又为侦查实践服务。

随着我国法律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实践对刑事侦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法侦查、完善法律手续是刑事侦查工作行动的总则,当前刑事法律文书的取舍和格式内容的变化比较大,所以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把最新的刑事法律文书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使刑事法律文书教学能够满足实践工作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公安侦查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月亭.刑事侦查学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2]刘国祥,崔新.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释义与新版法律文书制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罗锋.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制作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