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五言排律押先韵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顾:念,指考虑。
带:腰带。
废书:不看书。
缘:因。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年龄增长。
谙: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世阅人而为世”。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翛然:无拘无束。
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处。
指日暮,喻晚年。
赏析: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
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
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
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
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喻日暮。
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废书拼音:fèi shū(1).放下书。
谓中止阅读。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2).失去使用价值的书籍。
如:把废书废报送到废品回收站。
经事拼音:jīng shì(1).经典规定的常道。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 汉徐干《中论·智行》:“禳祸于忽杪,求福于未萌,见变事则达其机,得经事则循其常。
”(2).治理世务。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智能经事,未必及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3).顶事;耐用。
《宦海》第十七回:“况且那外堂工夫又是些伤筋动骨的勾当,有几个不经事的,不上半个月,就
得吐血咳嗽的病,并且死了好几个。
” 李劼人《天魔舞》第八章:“这对于她,已是第三只手表,真经事,足足带了七个月,尚未被她弄坏。
”
阅川拼音:yuè chuān晋陆机《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
”后以“阅川”比喻年华。
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皇上念同气之致美,感阅川之永谢。
”
翛然拼音:xiāo rán无拘无束貌;超脱貌。
《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 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
” 前蜀韦庄《赠峨嵋李处士》诗:“如今世乱独翛然,天外鸿飞招不得。
” 明归有光《南云翁生圹志》:“翁为人有风致,可谓翛然于生死之际,则予之所谓命者,又不足为翁道也。
”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翛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
”迅疾貌。
宋司马光《馆宿遇雨怀诸同舍》诗:“佳雨濯烦暑,翛然生晓凉。
”
桑榆拼音:sāng yú(1).桑树与榆树。
汉刘向《九叹·怨思》:“孤雌吟于高墉兮,鸣鸠栖于桑榆。
”《晋书·夏侯湛传》:“鸿鹄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鴳不陵桑榆。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
《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
然。
” 清魏源《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诗之四:“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3).《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因以喻事之后阶段。
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 金元好问《酬韩德华送归之作》诗:“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蓘。
” 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之四:“兵谏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 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
”《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
” 宋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 清沉起凤《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
”(5).喻指隐居田园。
《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