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通俗易懂诉阅者——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张坊中学古兆军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

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

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

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

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

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

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

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

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

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解释为“这”。

“周而复始”中的“周”解释为“绕一圈”,“始”解释为“开始”。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即年年像这样,绕一圈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像这样”当然是承上而言,这里的“这”不就是我眼中作者描述的四季图吗?看来,这句话是为前面的描述做了一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是带有规律性的景象。

我们知道,说明就是介绍,这第九句的介绍实际告诉我,科学家竺可桢不是在写散文,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弄清这一点以后,再来看前八句话,我们会明白,作者在前面几句的描述是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

如此“科普”,真是用心颇深!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科普文章通俗易懂的需要,基于更明白说明事理的需要。

于是,再来看四季图,这就不是普通的景象了,而是关于科学领域方面的自然界的现象了。

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再读这段,来搞清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是”应该指向的是自然界的现象。

在前八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样一些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布谷鸟也来了。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的景象,(它们)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将这些现象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界里生物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休眠,候鸟的迁徙、昆虫休眠等,以及自然界非生物变化:解冻、始雪、结冻等。

在第九句中作者进一步总结强调,这些生物现象与非生物变化是年年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的,所以,作者所描述的这些现象应是具有周期性的现象。

这个周期是以年为单位的。

如果将“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作为具有周期性的现象的结果的话,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换个问法就是“这与什么有关呢?”)在这一段,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发现:作者在描述这些现象时,不是机械的将这些现象罗列出来,而是将这些现象全都放在了一定的环境中。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是在“立春过后”……看来,这不是作者随意创设的画面氛围,而是时刻在提示读者这些现象是有依托的。

那么,发芽、开花等现象依托什么呢?为求保妥,我们先把这些现象罗列出来:“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在秋风中,寒冬”。

乍一看,多数词语反映的是季节(如:立春、夏季、秋天、冬)与气候(如:夏季的“炎热”、冬季的严“寒”)【气候: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冷热、干湿、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雨等。

】至于“再过两个月,不久,在秋风中”也可以稍加思考作出判断:“再过两个月”是承“立春过后”而言的,按照二十四节气来推算,应是清明时节。

“不久”大概就是谷雨左右吧。

至于“在秋风中”,让我一时想起了气象谚语——“一场秋风一场凉”。

秋风是指北风或西北风,一场秋风一场凉是说吹一场秋风天气将变得更冷一些。

这就折射出秋天气候“寒冷”的特点。

看来,上述罗列的词语指向的是季节与气候。

而且,这些罗列的词语反映出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的次序与暖→热→冷→寒的气候变化的次序。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气候”一词中的“候”本是季节、节气之意,所以上述罗列的词语反映出的两个变化次序本是从属关系,可以合并为一个“气候”变化的次序。

于是,我明白了:春天才发芽,秋后就落叶等等的现象是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的。

也就是说,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以及非生物变化与气候是有紧密关系的。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气候”,这些现象的早晚,取决于气候的冷暖。

同时,在这一段第九句中的“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应是为所述自然现象的变化给予了严格的地域性限制的必要的交代——因为只有温带、亚热带区域内才有气候的更迭与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花草鸟虫等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

结合刚才的收获,我们也就进一步体悟出大科学家竺可桢在描述自然界中的周期性现象以及它与气候内在关系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了。

下面来看第二段: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这是一句连谓式(连动式)的单句。

前半句,紧承一段把花草鸟虫等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

当看到这样的信息,也就印证了我们上段的解读是明白了作者的用意。

下面,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主语是“劳动人民”,这是后面谓语所描述的行为的发出者。

谓语动词“注意”解释为“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对这一解释中“意志”不是很清楚,再查词典得知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结合语境来看,前半句在说劳动人民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花草鸟虫等的规律性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的关注与探究。

再结合后半句,进而我们看出,这种“注意”是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即“安排农事”。

“安排”是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事物)之意,“农事”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

结合语境,“安排农事”也就可以理解为(劳动人民)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

当然,这“安排农事是“据(之)以”的,也就是“(劳动人民)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是“依据‘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做的。

据此,让我们认识到:周期性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与农事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以及这种关系对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之大。

那么,这种关系下的自然现象对(劳动人民)有条理、分先后的处理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有什么影响呢?本段的第二、三句做了举例:“杏花开了”(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在暗示)→“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歌”(在提示)→“割麦插禾”。

很显然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除了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之外,更让我们感到:仿佛花鸟树木等构成的自然界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

从而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即影响)。

从这一点上说,这些与气候有关系的自然现象仿佛不就是大自然(自然界)向我们人类表达、交流意思的特殊工具——语言吗?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读至此,我们终于懂得大自然的确有“语言”。

既然,这语言是用以,与从事农业生产有关系的劳动人民来沟通的工具,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给“这些自然现象”起了个新名字——“称它为物候”了。

于是,作者行为到第三段开头,就顺势点明了题旨——“物候”(或亦可称为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而后,作者交代“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透过前句,使我们了解到它的起源早,结合后句中“许多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可以反映出它在农业方面应用广的特点。

以上这些实际是承第一句提出物候之后,对物候知识的起源与物候知识的应用做了拓展概述。

由于有几千年以来的物候知识较早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这个背景,所以在此基础上,以至于“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这“就是物候学”。

这时,我们发现,作者自然引出了“物候学”。

如此“自然引出”,当然是作者对物候及物候知识的起源与物候知识的应用做了概述的缘故。

并且,我们若把眼光放远一点,再联系“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我们还发现文章到这里时还概述了物候学的形成:即由古代劳动人民凭经验将物候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直发展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转变。

作者说明的严谨可见一斑。

既然提出了与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事有关的“物候学”这一科学术语,那么,到底什么是“物候学”呢?作者顺理成章以“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为“物候学”作了诠释。

纵观课文前三段,我们可以理出如下的逻辑关系:首先,描述了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内的自然界中与气候有同步关系,且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第1段)。

然后,承上指出这样的自然现象是与农事有关系的,使人们对物候现象有了准确、直观形象的认识(第2段)。

最后,正式提出“物候”,从而引出“物候学”的科学术语(第3段)。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也指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接着往下读第四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是说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是承上一句而言,说明“生物仪器”很复杂,很灵敏。

从对物候观测中的十分形象地“活的仪器”描述也暗示了生物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