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沉积相冲积扇和河流

1.沉积相冲积扇和河流

62
曲流河
63
长江中 游荆江 段多河 道曲流 河的地 理 —地 貌特征
64
壮年河
65
壮年河
66
曲流河平原
67
曲流河 河道
68
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
69
现代曲流河沉积
边滩
河道
70
曲流河道、天然堤、泛滥平原
71
一个现代单河道曲流河的地理—地貌特征
72
现代废弃 河道形成 演化过程
73
曲流河三维相模的理论模型
Rust
单河道的曲 流河
高弯度、单 河道 边滩 牛轭湖
多河道的 交织河 (网状河)
稳定和低弯 度的多河道 固定岛和天 然堤明显和 较稳定 宽阔的湿地
稳定的单河道 顺直河
低弯度、 单河道 边滩、心滩
游荡性的 多河道辫状河
不稳定的、浅的 辫状河道 心滩坝 宽阔的辫状带
河型特征 沉积相 特征
砂体类型 漫滩类型
80
多河道曲 流河(交 织河)沉 积模式立 体图
81
单河道曲 流河沉积 模式
82
层理构造
• 无分选块状层理
• 河道底部常含有大量 泥砾,呈大小不等的 团块状或撕裂状分布 于灰色块状中粗粒砂 岩中,岩性多为暗色 泥岩,一般为水流强 烈冲刷堤岸垮塌或原 地沉积的泥岩破碎而 成,为曲流河床滞留 沉积产物。
泥泛砂质泥岩
泥石流含砾杂砂岩
冲积扇扇中亚相二个期次沉积的泥石流紫红色含砾杂砂岩与泥泛沉积 的砂质泥岩呈互层产出(安徽宣城县八里岗剖面始新统吴雪岭组)
间歇辫状河砾岩 片泛泥、粉砂岩
冲积扇扇端亚相片泛沉积的泥、粉砂岩夹间歇辫状河道砂、砾岩远景 (安徽宣城县敬亭山公园始新统双塔寺组
冲积扇扇端亚相中片泛泥、粉砂岩夹间歇沉积的辫状河道砂、砾岩近景 (安徽宣城县敬亭山公园始新统双塔寺组)
25
鲁西南古近系官庄组 冲积扇—河流沉积体 系(据赵澄林,1992)
26
准葛尔盆地西北缘P—T冲积扇分布图 (据周天驹,1966)
1.冲积扇顶部;2.冲积扇中部;3.冲积扇边缘;4.断层;5.地层尖灭线; 6.老山边界;7.陆源物质供给方向;8.含油相带
27
河流
28
29
30
河型的确定
利用曲率划分河型:
SSC13上升半旋回相域
沉积微相及河道砂体分布
•为MSC6的第一个短期旋回,发育两条 彼此平行的低弯度曲流河,河道的发 育位置明显向东迁移,流向为NNE— SSW向。其中西支河道宽度变化较大, 为1.5~5.0Km。东支河道宽度为1.5~ 2.0Km, •沿河道凸岸处发育有2个边滩,一个 呈规模较大的新月形,宽为1.5~ 3.5Km,弯曲的长度为7.0~8.0Km,另 一个呈规模不大的带状,宽为0.5~ 1.5Km,长为4.5Km。在与东支河道交 汇处的中部最宽部位,发育有两个被 废弃河道分隔的小型不规则带状心滩; •东支河道发育有一个顺河道堆积的窄 带状心滩,其宽仅为0.7~1.5Km,长 为12.0Km。 •河道间和东、西两侧为地势相对低洼 的泛滥平原和河间湖泊沉积区。
86
曲流河道边滩砂体中发育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和底冲刷构造,
87
曲流河边滩块状砂体及其 上泛滥平原的粉砂岩、泥 岩,构成一个向上变细的 正 向半韵律, 蓬溪蓬莱 镇,J3p
88
厚层河道砂体中发育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邛崃火井,J2ss
89
( 蓬 溪 蓬 莱镇 ) J3p, 冲 刷面上、 下的砂、泥岩,河流相 (B4-9的远景); (蓬溪蓬莱镇) J3p 粉砂 岩与泥岩薄互层组成的 洪泛平原,粉砂岩中发 育沙纹层理
47
层面构造
以底冲刷为典型特征的 岩性和岩相突变关系, 代表一个迁移河道的侵 蚀间断面,通常发育在 水动力条件强、弱变化 频繁的、以曲流河为主 的河道沉积环境中。
48
层理构造
平行层理:
在中粗粒砂岩中,平行 层理较易辨认,岩石的自 然断面非常平直,从颜色 上看,可以辨认出细层的 平行特征,粗砂岩中由于 断面粗糙,细层不易辨认。 平行层理在辫状河道中作 为河道的垂直生长砂滩出 现,在曲流河中常常出现 在边滩的上部。
55
辫状河心滩中的槽状交错层理(平溪,T3x2)
56
辫状河心滩砂体中的槽状交错层理和底冲刷构造(平溪, T3x6)
57
辫状河心滩砂岩中的楔形交错层理(七里峡,J2s2)
58
河道砂体中的大型楔状交错层理, 广元沙溪庙组
59
苏6井区上古砂体古河型分类
根据前述沉积学特征,结合Rust(1978)和裘亦楠(1987)的河 流判别标志,认为苏6井区山1段和盒8上段属于曲流河、盒8下 段属于缓坡型辫状河沉积体系
74
单河道曲流河的沉积亚相和微相划分
75
76
77
川西坳陷遂宁组曲流河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序列
A B
GR
川鸭91井遂宁组1190~1250m井段
崇州周家湾剖面遂宁组下部
78
苏38-16-4井 3300-3347m取芯 段岩电转换模型
曲流河 岩-电转换模型
79
苏里格气田上古砂体曲流河剖面结构特征和基准面旋回
微相中偶见
51
露头中的槽状交错层理
52
层理构造
楔状交错层理
• 此类层理构造通常 形成于水浅流急和 水流方向经常发生 变化的辫状河主河 道位置,为识别辫 状河心滩砂体最有 效的标志。
53
酒泉盆地旱峡煤矿赤金堡组叠置水道砾岩解释
54
辫状河河道砂岩中的板状交错层理和底冲刷构造(彭州狮山剖面T3x5底部)
44
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序列和剖面结构
苏 38-16-7 井辫 苏 38-16-7 井辫 状河垂向序列 状河垂向序列
45
苏6井区盒8下段辫状河沉积模式图
46
层面构造
以底冲刷为典型特 征,代表一个不同 程度的侵蚀间断面 通常发育在水动 力条件强、弱变化 频繁的、出现在辫 状河为主的河道沉 积环境中。
49
层理构造
板状交错层理
主要发育在曲流 河边滩、辫状河心 滩和三角洲分流河 道沉积环境中。岩 性主要为中 - 细粒 砂岩,厚度一般为 30~40cm。垂向上 往往与沙纹层理砂 岩呈过渡关系
50
层理构造
槽状交错层理
岩性以(含砾) 中—粗粒砂岩为
多,槽状细层倾
向与水流方向一 致。出现在辫状 河道的心滩微相 中,曲流河边滩
陆源碎屑岩沉积 环境与沉积相
1
冲积扇
2
现代疏勒河冲积扇
3
现代疏勒河冲积扇
4
龙门山前缘 的冲积扇群
5
龙门山前缘 的冲积扇群
6
冲积扇
7
典型的冲积扇相模式(据Spearing,1974),A-B.纵剖面:C-D,横剖面 8
冲积扇的分类
冲积扇的成因类型,A.湿地扇 :B.旱地扇
9
冲积扇的沉积相划分
83
古生物标志
动物化石稀少 ,但砂岩和泥 岩中含有丰富 的炭屑、植物 茎干、孢粉或 植物叶片印模 等化石,局部 夹煤线和煤层 ,反映半湿地 和旱地沉积环 境特征
84
变形层理
主要见于决口扇
微相中,由沉积物
层理构造
受重力作用发生
滑动变形而.岩性 为灰色、灰绿色 泥岩、粉砂岩和 砂砾岩地层中。
85
大英蓬莱镇剖面J3p河流相沉积:1.冲刷面; 2.冲刷面之上为河道亚相含砾粗砂岩,发育大型斜层理; 3.冲刷面之下为洪泛亚相粉砂岩、泥岩组合;
Tp7: 盒8下顶
92
SSC5上升半旋回相域
沉积微相及河道砂体分布
•为MSC3的第一个短期旋回, 主要表现为多河道低弯度曲流 河(交织河)特征,大致平行 的三条河道,均呈北东-南西向 的低弯度带状展布,其中支河 道规模最大,河道宽为2.0~ 3.5Km,在汇合和分叉处可加 宽为6.0~7.0Km。 •沿河道的凸岸处,可以识别 出14-16个大小不等的边滩砂 体,其中以发育于中支河道中 段连接成片的边滩规模为最大。 •河道间为宽带状的泛滥平原 发育区,低洼地带则形成小面 积的河间湖泊(或沼泽) 93
16
辫状主河道砾岩
大型冲刷截切面 辫流砂岛含砾砂岩
冲积扇扇根辫状河道砾岩与辫流砂岛含砾砂岩呈大型冲刷 截切接触关系(安徽休宁县炳丘剖面上侏罗统炳丘组)
冲积扇扇中砂砾质辫状河道中的粒序和平行层理, 安县,J1b
18
冲积扇扇根泥石流沉积的棕红色杂砾岩近景(安徽炳丘上侏罗统炳丘组)
泥石流含砾杂砂岩
90
盒8段河流相地震反射特征
剖面:亚平行-平行、中等-高连续,中强-强振幅,且 振幅横向变化明显,相位较稳定,可连续追踪,代表 沉积厚度总体横向变化不大的冲积平原的地震相特征
Tp7: 盒8下顶
91
盒8段河流相地震反射特征
剖面:亚平行-平行、中等-高连续,中强-强振幅,且 振幅横向变化明显,相位较稳定,可连续追踪,代表 沉积厚度总体横向变化不大的冲积平原的地震相特征
34
35
幼年河
36
幼年河
37
辫状河
38
辫状河
39
辫状河
40
魁北克省加斯佩 半岛泥盆纪辫状 河沉积序列 (据Walker和 Cant,1976年)
A. 滞留沉积砾岩 , 具大型槽 状交错层理,底部为大型冲刷 面; B. 具平行层理、小型槽状交 错层理及爬升波痕纹理的细 砂岩; C. 具大型槽状交错层和板状 交错层理的中砂岩;
冲积扇沉 积序列和剖 面结构(酒西 盆地青西坳
陷.鸭594井,
下白垩统赤
金堡组)
23
• 上新世大邑冲 积扇砾岩剖面 结构,砾岩下伏 地层呈不整合 接触关系,发 育古风化壳 • 伊利石含量的 增加代表逐渐 变为干旱的气 候条件 • (据李兵,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