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开头、结尾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27页
系列丛书
例:“矮矮的藤萝,参天的古木,相互依靠才编织了别样的 风景;满满的玻璃瓶,未盈的一只杯,排在一起才营造了动人的 旋律;参差不齐的五指,同时伸出才构成了美丽的手掌。 人岂非如此?优点和缺陷共同组成了与众不同的人,全面发 展难道就推倒了扬长避短吗?成功,永远不能脱离个人特 质。”(《看!参差而美丽的五指! 》)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4页
系列丛书
还有更多平凡的花朵,她们是教师、工人、农民、清洁工、 志愿者……她们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勤恳工作。她们平凡, 她们朴素,她们却拥有最迷人的芬芳。 剪一段浅浅烛光,点亮花房。我知道朴素的花朵拥有醉人的 芳香,朴素的人生才能为世间带来芬芳。人因为朴素而能真正贡 献力量,花朵因为朴素才能获得最美的绽放。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28页
系列丛书
开篇起兴,实际上是以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作比,引出了“扬 长避短,发掘特质”的观点。作者选取的“他物”又形象生动地 类比所提出的观点,给人清新独到、意境开阔的感觉,增强了文 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5页
系列丛书
名师点评:标题新颖别致,令人眼前一亮。标题形象地揭示 了文章中心,以花喻人,颇具匠心。行文中,采用排比的修辞方 法,分别以“我看到你绽放,你是……”开头,条理清晰。文章 举例丰富,事例典型。林徽因、雷洁琼、陈树菊是详例,是点; 居里夫人、江觉迟、申雪是略写,是面,点面结合,论证严谨, 分析透彻。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21页
系列丛书
文章开篇简洁,直接切入题意,提出了“瞬间,也是一种永 恒”这个深奥而复杂的哲学问题,展现出了作者缜密的思辨能力 和成熟的心智,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22页
系列丛书
2.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 韵美。用来状物,能现异彩纷呈;用来叙事,会觉酣畅淋漓;用 来说理,尽显气势磅礴;用来辩论,正如排山倒海;用来抒情, 恰似汪洋恣肆。文章开篇用排比入题,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果说直道是风光旖旎的通途坦道,那么弯道就是险 象环生的林涧沟渠;如果说直道是海鸥伴飞的清风细浪,那么弯 道就是浪起滔天的激流回旋;如果说直道是鲜花含笑的宁静午 后,那么弯道就是征人行途的一蓑烟雨。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9页
系列丛书
5.借助修辞 如:①《烟随风逝名随史流》(福建考生)②《人淡如菊》(辽 宁考生) 剖析: 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诗意标题 如:①《忙兮忙兮奈若何》(上海考生)②《听听那冷雨》(湖 北考生) 剖析:①写现代人对忙的态度,运用楚辞中的标志词语 “兮”,增强了文章题目的文学色彩。②中“听听那冷雨”借鉴 余光中的散文题目,给人以清新之感。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26页
系列丛书
文章开篇引用余秋雨的观点,实际上是以他的观点引出了自 己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颠覆。然后接连发问,引出后文 的分析和解说。这一引用是从另一角度给人警醒,帮助突出了中 心。 4.精辟设喻,形象开阔 如果你想让语言文采飞扬,展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你就可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 出夺目的光彩。开篇运用比喻,甚至是博喻,实际上就是我国诗 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比兴”,高考作文可借他物比兴,也可借形 象帮助说理,以达到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的效果。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1页
系列丛书
我看到你绽放,你是花,是如此美丽的花,娇艳的容貌,优 雅的谈吐,倾倒无数名人雅士。你是林徽因,是如此朴素的花, 你告别了夫人们的沙龙,与丈夫到乡村寻访古建筑,与学生去工 厂补救景泰蓝。仆仆风尘,经年奔忙,也许掩盖了你的美丽,却 无法掩盖你的芬芳,你选择了朴素的绽放,将芬芳与中国古建筑 一同留在人们的身旁。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2页
系列丛书
我看到你绽放,你是雷洁琼,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原本 应千娇百媚、锦衣华裳,可你选择做一朵朴素而芬芳的花,救国 抗战,为社会贡献力量。于是你离开家庭,去了农村,去了工厂。 于是你做了一名普通教员,组织学生发起爱国运动,宣传革命主 张。于是你成了民进的卓越领导人、民主斗士、著名教育家。你 是一朵花,放弃了缤纷的颜色,却收获了经久的芬芳。
系列丛书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材料中的名句都是含蕴丰富, 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 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题干要求“以 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 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 “小 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 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 提炼主题。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7页
系列丛书
古今中外,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 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 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8页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20页
系列丛书
1.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选择议论文,你不妨“开门见山”直接 切入话题,亮明观点,单刀直入,让急于知道你的文章是否符合 题意的阅卷教师吃一颗“定心丸”。观点表达得简洁明了也不失 为一个精致闪亮的“凤头”。 例:“永恒,不只在于时间从洪荒而来的脚步;也不只在于 风声从亘古而至的呢喃。一个瞬间,往往也能成就永恒。”(《这 也是一种永恒》)
系列丛书
第四部分
写作
第四部分
写作
第 1页
系列丛书
专题二十
标题、开头、结尾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2页
系列丛书
审技巧•定能力
总结考技 手中有法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3页
系列丛书
技法一
标题拟写
对文章标题的作用,人们常常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 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好的文章标题能够收到先声 夺人的效果。 1.反弹琵琶 对传统的言论、观点进行反说,这样拟写标题,必然能够使 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9页
系列丛书
技法二
开头拟写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 半”,高考作文开头也不例外,作文开头对整篇文章也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 怎样巧饰“凤头”,才能一开篇就吸引阅卷者的目光,让他 们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下面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 介绍几种实用的开头方法。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3页
系列丛书
我看到你绽放,你是花,是经霜历寒的菊花,在生活的严寒 中仍能傲然绽放。你是陈树菊,是一个普通的卖菜妇人,生活贫 困艰辛却乐于助人。你帮助数百名学生重返校园,你数十年如一 日致力慈善,你向学校捐的款累计达 32 万美元。你的善良,如 同淡雅的花香,芬芳绵长。 我还看到过许许多多朴素的花在绽放。是居里夫人,放弃上 流社会的生活,埋头实验,将一生的时间用于科研,为人类做出 巨大贡献;是江觉迟,到贫困的横断山脉一处原始草原的孤儿院 工作至今,教当地孩子识字,把文明带到了边疆;是申雪,默默 苦练十年,为中国赢来冬奥会金牌。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8页
系列丛书
4.设置意象 如:①《听泉》(浙江考生)②《一把旧锄头》(湖北考生) 剖析:①《听泉》一文,文章用“泉”象征人们内心那种对 民族、对他人、对生命的关怀,来说明人文对我们每个人生存和 发展的意义。②《一把旧锄头》文中,“一把旧锄头”成为贯穿 全文的一条线索,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6页
系列丛书
剖析: ①是取自于电视剧的名字。 ② 《任是“无情”也动人》 本身是一句唐诗,在“无情”和“动人”的悖论中吸引读者,抓 住读者,收到很好的效果。③取自于诗句,也是全文的着眼点所 在。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7页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4页
系列丛书
如: 《此时有声胜无声》(话题:语言与沟通) 剖析:广东卷的作文是阐述语言的作用。这是对中国传统的 “沉默是金”的反驳。 作者巧妙的对白居易 《琵琶行》 中诗句“此 时无声胜有声”进行反用,既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又显示了 作者的机智。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 5页
系列丛书
2.撷取引用 这种拟题方式,是在现存的诗文、歌词、文章中采撷自己需 要的一句话作为标题。这句话能够揭示文章的写作方向,概括文 章的主旨,同样可以显现作者的文化积累和语文素养。 如:①《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江西考生)②《任是“无情” 也动人》(福建考生)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安徽考生, 2012 年)
高三总复习 ·新课标版 ·语文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
第16页
系列丛书
1. (2018· 甘肃省阶段性过关考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 写作。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④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⑤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意大利· 但丁) 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 雪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