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区实验初中2012年中考考前模拟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温馨提示: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一、积累与运用。
(32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我愿意拟想,我们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些向路人(xuàn)▲耀自我的人发出不屑的嘲笑。
庄严的生命必是(bìng)▲弃浮华、拂去陈屑的。
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不会热(zhōng)▲于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wàng)▲的心,才会那么黏,总试图黏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①▲,人不学,不成行。
(《韩诗外传》)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李煜《相见欢》)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⑤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⑥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甲光向日金鳞开。
”唱出了激昂气势;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
”唱出了豪情壮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把边关将士戍守与思乡的矛盾心理唱得苍凉悲壮。
⑦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B.遨游于艺术的海洋时,美虽然有时在印象中稍纵即逝....,但仍然使人难以忘怀。
C.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希望工程,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D.对于小学生来说,严肃认真的说教有时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适时的讲故事常常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选出对名著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3分)A.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小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爱动的孩子,他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厌恶枯燥的功课,梦想当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冒险的生活。
B.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主要艺术特色是将虚构的情节、幻想的故事和对英国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
C.菩提祖师住在灵山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传授美猴王武艺的师傅,对三教九流、长生之术、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等样样精通。
(《西游记》)D.宋江原是一刀笔小吏,怒杀阎婆惜后被逼上梁山。
人称“孝义黑三郎”的他,在回沂州接老父时,曾杀了四只吃掉老父的老虎。
(《水浒传》)5.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判断并提出修改意见。
(6分)①詹姆斯•卡梅隆,加拿大的电影著名导演。
②在推出自编自导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后,使他一夜成名。
③他的电影是为了追求最极致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主题往往试图探讨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④最新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每一镜头都经过单独的技术处理,使得震撼的效果更加突出。
(1)▲。
(2)▲。
(3)▲。
6.综合性学习(6分)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半个世纪来,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文明网推出“‘雷锋精神’思想录”专栏,引起网友的关注。
活动一:请根据跟帖中的网络新词“顶”和“拍砖”的意思,分别替他们在跟帖中补上一句完整的话。
(4分)楼主:我身边就有新时代的“活雷锋”----张雅丽,她是泗阳县新袁中学初三(1)班学生。
八岁时,她用稚嫩的肩膀背起身患残疾的表妹,坎坷迈向求学路。
八年来,她没有怨言,照顾表妹已成为她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她说愿意做妹妹的一双腿,共同面对未来。
2012年3月她获得“宿迁好人”助人为乐奖。
1楼:▲2楼:▲活动二:本次活动需要一则对联作为宣传语,现有两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而下联词序被打乱,请你运用对联知识,任选一则....加以组合。
(2分)下联的有关词语:聚传爱心好人滴水好事成涓精神第一联上联:学雷锋助人为乐组合后的下联▲第二联上联:春风春意温暖在组合后的下联▲二、阅读理解(58分)(一)阅读欧阳修的《梦中作》①一诗,完成第 7--9 题(6分)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②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1049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酒阑:酒尽。
7.这首诗中哪句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相近?(1分)▲8.请描述“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所展现的画面。
(3分)▲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翼日:第二天。
“翼”同“翌”。
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
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
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怎么,哪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⑴四支.僵劲不能动(▲)⑵媵人持汤.沃灌(▲)⑶悉.召廷臣诘责(▲)⑷微.景濂,几误罪言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 坐客为.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 濂具以.实对为坛而盟,祭以.尉首C. 或指其.书曰其.如土石何D. 彼尽忠于.陛下耳舜发于.畎亩之中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l)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诚然,卿不朕欺。
▲13. 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三)阅读《中国的桃花文化》,完成第14---17题。
(共9分)中国的桃花文化①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②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③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
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
“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
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
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
④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
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
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
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
⑤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⑥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
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
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⑦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人精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
一方面,他们要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他们只好“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
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
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
14.这篇说明文介绍桃花文化的哪些内容?(2分)▲15.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2分)16.第③段中主要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17.第④段中关于桃树的神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四)阅读《两点之间,曲线最短》,完成第18--21题。
(12分)两点之间,曲线最短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已经被证明是伟大的公理。
②没有人喜欢走曲线,都希望能花最少的时间走最少的路到达目的地。
③但是,几何题和现实生活毕竟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然没有人喜欢走弯路,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两点之间的那条直路。
可现实是,太多的时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④没有捷径时,非走曲线不可。
⑤德国有个叫亨利•谢里曼的人,幼年时深深迷恋《荷马史诗》,并且下定决心要投身考古事业。
可是他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是需要很多钱的,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于是他决定走曲线。
⑥从12岁起,谢里曼就辛苦地挣钱谋生,他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国开了一家私人的商务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