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叙事文精选素材5篇篇中考一般要求写记叙文。
从中考范围来看,大多数命题适合写议论文,虽然记叙文写作占少数,但有时写记叙文也能出彩,这种文体仍需要熟悉。
下面是五篇优秀且高分的记叙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照。
一、护秋护秋从立秋前就开始了。
入夏,瓜果就挂起来,成串成排。
苞谷、黄豆、谷子,饱盈盈的。
红薯、花生,绿油油的。
茄子、豆角,旺腾腾的。
不护,就有人偷。
其实,护秋是这两年才有的事儿。
以前,不护,人们不偷,口渴了,走到地头摘个瓜,薅个水萝卜,不算啥。
这两年不行了,啥都缺,特别是吃的喝的。
人们吃不饱,就有人去地里踅摸了,汪着水的瓜果,经不得嘴的芝麻,逮着啥偷啥。
就开始护秋了。
护秋是个美差,都想干。
就推选,保管王被选上了,看护四亩滩地的苞谷。
保管王是公认的护秋员。
那时候,队上设保管一职,保管队上所有公共财物。
王铁头高小毕业就当保管,几十年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人们喊他保管王。
全队的人都信任他,不贪不沾是出了名的。
在这关键节口,一致让他看护苞谷地。
苞谷地在河边,河边的四亩滩地。
这是全村最大最好的一块地,收罢麦子,种苞谷。
地好,水足,苞谷长得也好,一棵抱着两三个大棒子,喜人。
有人偷回去,可以燎、煮、焐苞谷饭、摊浆饼,这样的话,到不了收秋就光了。
人们怕谁去都看不住。
保管王去。
保管王护秋带着他的狗。
狗叫花花,黑黑白白。
别人家的狗都被杀了吃肉,保管王不。
狗也是命,跟着自己有些年头了。
会开门,噙鞋,驮草,握手,拥抱。
保管王舍不得,就喂着。
也有意思,人没吃的,花狗也不吃多了,喝水,叽叽咕咕地舔水,薄红的舌头一撩一撩……看得保管王眼里很潮。
现在,保管王带着花花,在月光下走。
四亩滩地在夜色里幽暗一片。
保管王走在花花后面,没有吃饱,都走得很慢。
蛐蛐叫着,萤火虫飞着。
保管王想,这些生灵饿不?想到饿,肚子就咕噜一阵响。
风起,吹过苞谷,唰唰的,飘逸着嫩玉米的清香。
保管王感觉到了香味的颜色,尤其是这样的夜晚,嫩苞谷的香是有颜色的,青。
真想剥一棒来,啃一口!这样想的时候,花花停着了,身子一纵,摁着了一棒苞谷,回头望着他。
“花花!”保管王喝了一声。
花花就缩下身子,支起耳朵,尾巴一摆,蹿进地去。
保管王也听到了什么,一下子没有了饿,蹬起步子跟着花花跑…… 地深处,蜷着一个人,发着抖!——护秋十来天了,保管王第一次遇上了贼。
“起来吧。
”保管王说,“你起来,回家吧,我啥也没有看见。
”人起来了,是个女娃,身上掉下来几个苞谷棒子。
月光下,女娃黄瘦黄瘦的脸上满是惊恐。
保管王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女娃就走,低低地哭着。
不远处,又起来一个人,女人,拉住了孩子,冲保管王鞠躬:“哥!”“哥,我知道你。
没有办法,孩儿小,快饿不中了……俺再不干这事了。
”“站住!”保管王头一摇,走过去,把地上的那几穗苞谷杵到孩子怀里,“走吧,赶紧走,顺河滩走!”窸窸窣窣,一阵苞谷叶的声响。
看着他们走远,保管王跟着花花又转了一圈,回到了窝棚。
窝棚两层,他高高地坐在棚口。
月亮也很高了,半月,他的背影很亮堂。
二、毛线鞋的暖那是个星期天,大厅里寄东西的人多,排起了队。
我的前面是一个瘦小的中年女人,衣着随意而土气,行为拘束又紧张。
她的双臂微抬着,怀里紧紧抱着什么东西,万般珍重的样子。
说真的,那姿势我看着都难受。
她似乎很着急,不住地前瞻后探着。
就在她后探的时候,我看见了她怀里的毛线鞋和一个灰色的旧的包裹袋。
那毛线鞋是大红色的,鲜亮,厚实,好看。
倘若不是离得近,不仔细看,还以为那是两朵盛开的美丽的花呢。
这毛线鞋我知道,市场买不来的,那是纯手工的,一针一线织出来的。
你织的吗?真漂亮。
我禁不住赞叹道。
女人没说话,只微微笑着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她转回头,打量了我一下,突然对我说,给我闺女织的,她怕冷,又嫁到北方了。
轮到女人的时候,女人显得十分激动,她用衣袖揩了揩面前的柜台,很小心地把毛线鞋放在上面。
这时,我才看清女人的一只手竟是残疾的,手成拳头状,只有大拇指能伸开。
再看那双红色的如花朵般美丽的鞋时,心里不由得升腾起了一种酸涩,还有敬意。
我的一位朋友曾去学过织这种鞋,她有一双灵巧的手,织了一个月,也没有织出这般鲜艳的图案。
女人对着玻璃窗里的工作人员谦卑地笑着,请求着,慌乱而又茫然无助。
女人不识字,工作人员一脸愠怒,很不耐烦。
我走上前去,抓起笔,要替她写。
女人急忙把那个灰色的旧包裹袋递给我,这上面有她女儿的地址。
我写好,又细细地帮她打包、寄出去后,她却落了泪。
然后,我就知道了一个母亲的不易和为难。
那个曾经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女儿,那个从小听话乖巧的女儿,深深地伤了他们的心。
尤其是女儿的父亲,本来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她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不曾想到女儿工作后,爱上了一个油腔滑调的男人。
父母都觉得不靠谱。
一边为女儿将来的生活担忧,一边害怕女儿远离。
所以曾坚决反对,愤怒的阻拦,可女儿却像一头执拗的小兽,依然故我。
甚至最后毫不考虑年迈的父母,义无反顾远嫁他乡。
父亲一怒之下,同她断绝了关系,从此再无她的音讯。
几年后,他们突然收到了一个包裹,竟然是女儿寄的。
这才知道,女儿最终一个人辗转到北方,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老实可靠的北方男人,顾不得北方的寒冷,就嫁过去了。
那包裹里女儿是给他们买的衣服,而他父亲始终不肯原谅女儿,把衣服扔了。
她也气呀,气女儿,又心疼女儿,悄悄地把包裹袋捡了回来,上面有女儿的信息,那是她思念的方向啊。
偶然间,听说织的毛线鞋暖和。
她便去学,吃多少苦,她都不怕。
好在,她学会了,给女儿织成了一双厚厚的暖和的鞋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女儿再不好,做母亲的却总是放不下她。
母亲爱孩子的心,就像大红的毛线鞋一样,无论何时、何境,都是美好如花,父母需要孩子的陪伴,却宁愿忍着分离,把温暖和爱寄送给远方的孩子,把孤独留给了自己。
三、生命之芯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
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
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
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
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
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四、海棠花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