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题

2015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8题每题2.5分共20分)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不同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手段,利用和开发土地的功能,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和活动。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就是土地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如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牧草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产品的市场方向、投入水平、采用的技术和动力、地权关系的不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的投入量,可由单位耕地面积拥有的马力数表示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表示水利化程度等。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城镇用地容积率:指城镇建设总面积与城镇占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城镇土地利用程度。

建筑密度:即建筑占地系数,指一定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城镇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土地利用率。

城镇用地容积率=城镇建筑占地面积城镇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区位: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的相互关系。

需求门槛: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换言之,是使保证供应此商品和服务的商服企业能获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和服务量。

土地利用规划:人们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有优化组合,并且对实现该优化组合在时间上、措施上和政策上做出安排,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综合功能,使土地利用控制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现状、适宜性和生产力,进行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是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性、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除各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外所有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100%,是稀有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比值。

原材料系数:原材料系数=稀有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劳动系数: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是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

地域重量耕地规划单元: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沟渠绿林等要素齐备并协调配置,兼有田间耕作、灌排和作物轮作的基本单元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耕地灌溉率:在一定区域,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较平整,一般年景下当年可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一项指标,通常用生产周期内(一年或多年)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品数量或产值(包括产值、净产值)指标来表示。

林地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把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于截断坡长,拦蓄部分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分改变了小地形外,坡面其他部分保持原状不动。

水平梯田:在坡地上用半填半挖的方法,按照设计宽度,把坡面修成若干田面水平的地块。

隔坡式梯田:水平式梯田和坡式梯田组合的一种形式,即在两个水平梯田之间,隔着一个保持坡面原装的斜坡段。

暴雨时,斜坡上流失的水土,被水平梯田所拦蓄。

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形成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的热量带,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变化的规律。

干湿度分带性: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岸向大陆纵深呈带状分布的规律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中心地:指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

区域内向其周围区域的居民点提供各种货物或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

稀缺性:指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基尼系数:由劳伦兹曲线而来,是劳伦兹曲线的指数化。

基尼系数=A/(A+B)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城市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二、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如何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既是物质资源,又是重要资产。

土地是资源和资产两重性的统一体。

同时土地还可以是一种风景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等自然要素所构成,同时也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和环境。

土地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而变化,具体包括:(1)土地的自然属性——“自然世界”(2)土地的人为属性——“人为世界”(3)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经济世界”(4)土地的景观与环境属性——“精神世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土地,但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是关系全局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所面对的土地是综合的土地。

土地具有那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固定性2)土地的有限性3)土地的更新性和不可更新性4)土地的增值性5)土地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土地类型的多样性6)土地的多功能性(2)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2)环境功能3)承载功能4)空间功能如何理解土地的有限性?土地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面积总量的有限:地球表面积是相对不变的,其陆地面积也是相对不变的;同样,一个国家、地区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土地数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2)可利用面积的有限: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可能涉及的空间是有限的。

各种限制条件决定了人类所能利用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

(3)特殊功能土地有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供给特殊用途利用或者特殊环境的土地是有限的。

简述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土地:空间、生态系统、景观资本:物化资本、货币资本劳动:智力劳动、体力劳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那些内容?(1)土地利用组成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组成结构是指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类型组成。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指系统内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比例状况,反映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运行方向及土地利用的水平。

(3)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指系统内各种因素在空间上的整体分布,如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东间分布等。

(4)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内容。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多层次空间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按照行政区划单位有全国-省-市-县-乡等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具体和深入,对上级规划起着反馈作用。

同一层次不同单位和区域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

中心地体系的基本类型(1)市场原则模式:所谓市场原则,就是从有利于组织商品供销、保证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并在均等机会下配置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的数目。

在此原则下建立的中心地体系为K=3体系。

(2)交通原则模式:为了弥补市场原则的缺陷,克里斯塔勒按交通原则,推导出K=4的中心地市场网络系统。

(3)行政组织模式:为了管理上方便,使市场区不分割行政区,克里斯塔勒又设计了K=7的中心地体系,即一个高一级中心地管辖七个低一级中心地的管理区。

判断资源最优配置的主要方面广义资源最优配置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3项内容:(1)效率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的,其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rncy)。

(2)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劳伦兹曲线,二是基尼系数。

(3)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有秩序,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

衡量稳定的标准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1)存在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垄断。

市场处于一种非完全竞争状态,垄断者操纵市场价格,使供给量不足,社会效率损失。

(2)外部性: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他人,却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

私人经济主体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对于它带来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人人都希望有别人来提供公共物品或坐享其成。

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会导致市场经济下私人市场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4)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运转不完善,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非完全理性的决策。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评价的目的、任务土地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具体任务如下:(1)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做适宜性评价,说明需要调整的土地数量、分布和调整利用方向。

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不必对全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只对那些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部门预测中所反映出来的用地不合理或用途有争议的土地进行评价。

(2)按照规划需要进行各类用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即宜耕荒地、宜林荒山荒滩、宜建设用地的评价,说明各类后备土地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行用地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