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 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 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 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 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 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 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 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为二物”。
何占豪
•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 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 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送到 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 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 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有 人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何占豪本人音乐生涯的最高峰, 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 悲剧的力量,启发人思考,号召人奋斗! 祝英台此时更如窦娥一样,成为反封建
(三)再现部
• 如果严格按照西方的写法,要依次再 现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并把两者最 终统一到一个调上,但这里就只再现 了主部主题,因为是从故事发展和戏 剧的结构考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 西洋音乐民族化的典范 • 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名曲
中国器乐独奏曲特征-----写意性
• 写意性:中国古典器乐曲里,以某 种典型的景、物为标题的作品特别 多,明写一种事物,同时又赋予该 事物一种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意境, 使其成为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
• 中国古典器乐里,“纯音乐”凤毛 麟角
主要内容
• 一、创作过程 • 二、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 • 三、作者简介 • 四、《梁祝》赏析
主部主题主要旋律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比较欢快)
(二)、展开部
• 1、抗婚
•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 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 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 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 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 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 愤场面。
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器乐独奏曲特征----标题性
• 标题性:与西方音乐相比,没有像巴洛克 时期、古典时期存在大量的无标题的所谓 "纯音乐”大多有标题、甚至“题解”
• 嵇康擅弹《广陵散》这首乐曲不仅有标题, 还表现了较为曲折细致的“摄政刺韩王” 的故事。(嵇康的“声无哀乐”与西方音 乐“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相近)
展开部通常极具戏剧冲突
2、楼台会 展开部还要回应呈示部 中的内容
• 回应呈示部,主部主题之后的草桥拜 (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
3.“哭灵、控诉、投坟”
•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 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 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 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 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 高潮,充满赞叹的色彩。之后又归于安 静,引人深思。
一、创作过程
• 20世纪50年代,专业音乐教育自 觉探索音乐民族化
• 国家号召:“革命化、群众化、 民族化”
• 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小提琴民族化 改革实验小组
作曲:陈刚、何占豪, 首演,俞丽拿
二、作曲
• 陈刚,1935年生于上海,早年,他即师从于 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 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 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 夫学习作曲与理论。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 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陈钢现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 院作曲系教授。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 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
四、《梁祝》赏析
结构 三大部分: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每一部分下还有更细的划分
(一)、呈示部
• 1、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 2、主部主题(小提琴的爱情主题;
小提与大提的对答;乐队合奏爱情主 题) • 3、副部与连接部(连接部是小提的 华彩乐段,连接部非常欢快流畅,展 现同窗三载) • 4、结束部(舒缓,小提欲言又止, 深情而矛盾,表现长亭送别,十八相 送)
三、什么是----协奏曲
•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 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 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
• 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 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 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 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 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 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 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 “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