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表格式)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面积/万平方千米3、比一比。

(练一练)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3题。

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萝卜番茄种植面积/平方米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

(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

(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5、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

板书:转化)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

(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2、教师课件演示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5、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

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发散练习、巩固推展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

之后学生反馈。

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学生交流五、作业练习四第3题。

一、复习旧知1.复习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组织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

2、做“练习四”第5题。

把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互转化,从已知的圆柱体积得出相应的圆锥体积,从已知的圆锥体积得出相应的圆柱体积,继续加强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理解。

3、做“练习四”第6题。

出示第6题的图。

引导分析:根据图示的各个立体图形的底面直径与高,寻找与圆锥体积相等的圆柱,可以从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推理出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如果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如果高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

还要注意到,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3倍小圆直径是大圆的,大圆的面积则是小圆的9倍小圆的面积是大圆的。

4、做“练习四”第7题。

(1)提问:圆锥体积最大时与圆柱的关系是什么?(等底等高)接着让学生独立练习。

(2)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其他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圆锥和圆柱的关系。

5、做“练习四”第8题。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6、做“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绕它的两条高旋转一周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计算。

7、做“练习四”第12题。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1、练习四第10、11题。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思考题。

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

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体积计算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2、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三、知识应用复习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做练习四第9题。

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60。

3、做练习四第10题。

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计算。

4、做练习四第11题。

课题转化的策略 主备人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集体备课教学案 个性化修改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理解32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52。

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课题假设的策略主备人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课件集体备课教学案个性化修改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主备人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重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综合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综合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集体备课教学案 个性化修改一.谈话导入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二.练习应用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