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

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曲”。

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

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到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

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

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

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

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

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

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

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就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就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

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而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与众不同,尚且需要等人来看,更何况人的与众不同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作记。

我说:“天下诡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的乐趣。

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是相应的。

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

现在灵岩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欣赏而又刚好互相遇到,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应该是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到吧。

而我不过是粗陋的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不敢推辞执笔为记的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

同行的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和吴陵刘胜。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有轩以直洞庭之峰(直:直达)B.入于奥(奥:深。

指山的深处。

)C.争献厥状(厥:奇特,奇妙):D.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值:值得)1.B(A直:当,对着。

C厥:其,它们的。

D值:遇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峰联岭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盖以节行者之力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C.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C(于是,就。

A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为语气助词。

B第一个“盖”为发语词,第二个为车盖。

D第一个“以”是“来,用来”的意思,第二个是因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吴郡最美的地方是西面的灵岩山,而灵岩山最美的是涵虚阁。

涵虚阁又叫奇观阁。

从那里,可以看到太湖。

<B.大家都知道灵岩山与众不同。

这种不同,既体现在它拔奇挺秀,好像不肯与周围其他的山峰混为一类,也体现在它常常把自己的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只有游客爬到高处、进入深山,才能欣赏到它的美景。

C.作者认为山景的与众不同,需要有人去发现;人的与众不同,更需要有人去发现。

从而表明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希望饶公和其他十个同行的客人能发现他的这一特点。

D.通过游玩灵岩山,作者意识到,要真正获得游览的快乐,山必须是诡奇的名山,游人也必须是懂得欣赏山的名士,这样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才会两相成趣。

3.C(“表明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希望饶公和其他十个同行的客人能发现他的这一特点”有误。

)翻译:4.①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

②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过去其实并不了解。

浣花溪记译文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规尺、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碧玉、如翠绿的瓜,幽深地呈现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是浣花溪水回旋的地方。

可是必得到草堂,才能称得上“浣花溪”这一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

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溪流汇合在一起,在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轿夫说(这水)通向灌县,也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居住人家,溪水便常常被房舍遮住,不能看见;稍有空档,溪水便又出现在眼前。

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

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

过了桥,路旁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

过了这就到了武侯祠。

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水,桥上有栏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

过桥,是一片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

从这座亭子折回,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

杜甫像画得很是清俊古朴,不必求形似,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块石刻的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何仁仲代理华阳县令时所作的。

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清幽,在东屯的地势险僻,两者互不雷同。

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上天派这位老诗人(来此)为夔州增添奇妙: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微服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当时是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

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天晴了。

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地方官邀请饮宴,官场人杂而浑浊,像石磬那样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溢四方。

时近黄昏便匆匆回家了。

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9.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D(解释为“不能)10.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③尽溪,平望如荠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⑥迫暮趣归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B(“耽林泉之趣”应侧重从作者对“从泉”的喜爱着眼,②陈述浣花溪得名原因,④陈述三股溪流汇集处建有一座桥,⑥曲解“趣”此处应理解成“急促”或“匆匆”)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4.A(“微景”不当,应是展现“全景”)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溪周之,非桥不通。

溪水四面环绕,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2)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游钓台记郑日奎参考译文: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

先生的高风亮节,映照千古,我早就仰慕他,于是想到富春、桐江各山水是靠严光的名声而得以传布的,肯定非常奇特,很想以能够游览一次为快乐。

只是这次差遣,是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

但当作是游览,就也可以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

只是告诫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

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

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山石呈铁灰色,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

山岩险峻,傲视天下,就像高士站在一起,风度翩翩,傲然挺立。

山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姿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条游动的龙,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

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

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我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

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

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

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

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

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

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那山上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四面的山水景物是怎样的奇特”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