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不同,连交流都有困难!永远不要和层次低人争辩!会把你智商拉低永远不要和层次低的人争辩,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个水平线,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你和什么样层次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会沦为什么样子的人。
01记得大学毕业刚进公司的那一年,有一天我和胡哥到外单位去办事。
事情办完以后,我们开车来到停车场的出口处,一个带着红袖章的老人过来跟我们收费。
明明我们的车才停了半小时不到,老人却硬生生要收我们三十块钱。
我不由地嘟囔了一句,你们的收费也实在太不合理了吧。
老人斜了我一眼,二话不说就把停车场的闸门关上了。
一个人走进传达室,优哉游哉地喝着茶。
意思是说,在老子地盘,你们都得听我的。
今天不把钱交了,你们也休想离开了。
我正想下车找他理论,胡哥却适时制止了我,一声不响地把停车费交了。
顺利离开之后,我向胡哥抱怨道,明明道理在我们这边,为什么要向他妥协?谁怕谁呢!大不了就跟他耗下去呗。
就算要交钱,也要让他出示物价局的相关证明以后再交也不迟啊。
胡哥笑了,文翼,你还是太年轻,认准了一个理就不惜死磕到底。
明眼人也能看得出来,他这是在乱收费。
可是为了这点钱都把时间耗这里了,耽误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其实并不划算。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胡哥当时跟我说过的这句话: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无益的损耗。
02我的一个编辑朋友小毅跟我说过他的一个经历。
今年回家过年,家里有个亲戚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小毅如实相告,谁知道亲戚听过以后,居然语带嘲讽地说,你好歹是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怎么还不如村口李家的儿子呢,人家也只是区区的中专学历,可是这些年在上海混得相当不错,据说最近就要回村子盖房子了。
他还一个劲地摇头感慨,读那么多书还真没什么用啊。
小毅跟我说,年初的时候自己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自媒体大号招人了,他满怀热情地投了简历,最后也成功地被录用了。
虽然这份工作的起步工资并不高,也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可是每天能够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共事,他感觉自己过得还是挺充实愉快的。
可是听了亲戚的一番话,小毅真的急于想为自己辩解一番,最后想了想,还是作罢。
事例中,小毅的亲戚以“挣钱多少”来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小毅更加看重的是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和前途。
两人认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彼此很难聊到一块去。
在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频道的人面前,凡事都想争个明白,其实不过是在自寻烦恼罢了。
03最近,昆明发生了一场悲剧。
28岁的演员刘洁,带未婚夫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外婆。
在住院部楼下遇到一名醉汉,只因不小心碰了一下,醉汉就骂骂咧咧,随即这对情侣和醉汉理论起来。
结果醉汉二话不说,抽出刀子冲着女孩连捅两刀,一刀心脏、一刀脾脏……但醉汉仍不罢休,追着刘洁未婚夫一路砍杀,导致其未婚夫在逃命中腿部被砍三刀。
原本挺幸福美满的两口子,就因为一场无谓的争执而变得家破人亡,不禁令人唏嘘万分。
这让我想起美国第16任美国总统、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林肯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与其跟狗争辩,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
否则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疤。
同样的,你和什么样层次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会沦为什么样子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同一层次,当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
你要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品性和素质,但庆幸的是,我们有选择远离他们的权利,不与他们作过多无谓的争辩和纠缠,这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保护。
这并不意味着软弱或退让,而是当你耗尽了精力,却难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
你终会明白,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少说话,做好自己。
正如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中写道,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
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04我记得一个朋友跟我说起过他曾经任职过的一家民营企业,公司里的大多数员工都属于关系户,很多人甚至连初中文凭都没有,素质可谓是参差不齐。
我这朋友每天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事们扯皮、打太极、推诿责任。
久而久之,他似乎被同化成了那一类人,练就了一副诡辩的本领,但业务水平和薪酬却丝毫没有长进。
他感觉自己在这种氛围下工作起来非常压抑,后来终于忍不住向老板提出请辞,逃离了那家公司。
20世纪初的美国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他曾经说过:“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碾压对方,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纠正他人。
可是不同层次的人,导致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注定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
对方并不会因为你说了什么,而最终变成你希望他们成为的那类人。
所以当彼此遇上问题时,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各说各话,矛盾和意见不合的情况总是难以避免。
对于层次不同的人,我们不必刻意相融,也不必试图去改变对方,只需待在各自的圈层内,结交一些气味相投、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这样的人生,完全足矣。
毕竟有些话,只该说给懂的人听,才有意义。
认知层次不同的人,连交流都有困难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问教授: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
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交流困难的。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
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
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的遮住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
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咋弄出两个6号呢?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
争执,吵闹,动手撕打,闹到村支书面前。
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
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
后期果然,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1. 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
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多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渲泄。
2. 第二层级,默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
之所以爹妈送你出国,不是让你读书,而是让你成人,是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3. 第三层级,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
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4. 第四层级,明是非,知大体。
学习规矩,乖巧听话,这是对幼儿的要求。
到了少年时代,孩子们的行动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就是遵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哪怕这个价值观完全不对路子,但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体系。
所以这是个血性方刚,努力向世界证明自我的过程,但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5. 第五层级,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
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此不再固执,不再执拗,知道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个人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完全不同,从此变得温和起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生存处境开始改变。
6. 第六层级,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
什么叫现实资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时,在乡村里分红薯,红薯的数量有限,你多拿走一个,我这边就少了一个。
无论这些红薯怎么分配,都是绝对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里壮劳力多的人不干。
按劳动贡献来分,贫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饿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
现代社会最匮乏的是注意力资源,权力与能力争夺稀缺的社会注意力,带给更多人极大的困扰。
在这里,有条不可见的生存线,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士,是具有着一定生存能力的人。
在穷寒国度他们能够存活,在发达国家他们构成中产,在咱们这旯旮,他们是背负着沉重压力的社会中坚,吃饭不愁,钱也不缺。
就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因为他们处于中间状态,心如飘萍,无根可依,那就继续往前走好啦。
7. 第七层级,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什么叫人的发展性?就是你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你的环境与命运,比如说20年前的马云,那叫一个凄惨。
他到处求职找工作,和朋友一起报考警校,去了5个人,考取4个,只有马云没考取。
听说肯德基是个人就要,再和朋友们去肯德基应聘,去了23个人,肯德基收下22个,就是不要马云。
最后逼得马云自己开公司拉业务,结果,现在网上还疯传他拉业务时被人贬斥的视频。
再比如说范雨素,她的家境贫寒,12岁独闯海南,终未能改变命运之分毫。
但她从未放弃梦想,一边带女儿北京务工,一边学习写作,终至在44岁时迅速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