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阅读理解试题

小学阅读理解试题

百衲衣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

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

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sháo]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

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

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

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

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

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

她很感激百衲衣。

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

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

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的古训呀!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

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阅读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嗫嚅..()(2)樊.笼()(3)百衲.衣()(4)祛.病化灾()(5)庇.护()(6)惊诧.()(7)馈.赠()(8)蹿.上房顶()2、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悄悄替我还情了。

①恍然大悟:②通宵达旦:(2)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

....、赴汤蹈火①鞠躬尽瘁:②赴汤蹈火: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4、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

在表现母爱时,文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在哪一节?并概括该小节的内容。

侧面描写在:第___小节;简要概括内容: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6、请将文章中划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整。

写在文中横线处。

普通的人伟大的心○1我家住在西郊一个幽静的叫挂甲屯的小村里。

离我的住宅不远有一座荒废了多年的吴家花园。

1959年下半年,这里搬来了个新住户。

不久,人们就常常看到一位矮矮的老人背着双手在村街的土路上沉思漫步。

后来,也不知是谁走露了“风声”,小村子里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住户就是被罢了官的彭老总。

从此村里的老年人都亲切地喊他“老头子”,孩子们则尊敬地称他“彭爷爷”。

○2一天黄昏,我和母亲在院子里乘凉,彭老总精神爽逸地来到我家。

他穿一身染成了黑色的旧衣服,脚上是一双旧布鞋,是再普通不过了。

他蔼然可亲地询问我母亲的年龄,母亲告诉了他,他爽朗地笑着说:“你比我大两岁,你是我的老姐姐。

”从此,他便一直喊我母亲“老姐姐”,我的母亲也乐意地认下了这个找上门来的“弟弟”。

后来,他便常常到村里一些人家去串门,询问人们的生活、队里的生产,拉家常,问疾苦,亲亲热热,无间无隔。

谁也不相信终日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这位如此平易地老人,竟是当年威震敌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元帅。

○3有一回,他在街上碰见了我,间我是否读过《马克思传》这本书,并说这是一本好书,要我认真读一读。

他还很有兴趣地跟我讲了马克思是如何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

末了,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老想着自己,为自己活着,那他活着就是没有意义的!”从他那自言自语的神态中,我感到他并不是专门讲给我听的,倒像是他内心的严格自励。

○4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我结婚那天,彭老总来我家串门。

一进门就嗔怪起我的母亲,说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不告诉他。

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倒真像是我家的至亲。

不一会,就派人给我们送来了礼物:一套玻璃酒杯和一幅仿制明代唐寅的《听涛图》织锦画。

那酒杯一共六只,装在一精致的小盒里;六只杯子,六种颜色,六种花纹,透过那不同的色泽,看到里边仿佛永远装满了美酒。

那幅画画的是一个老人孤独地坐在松林峡谷中,无限神往地听那松涛的鸣响,听那山溪的流淌。

画上的情景常常引起我对眼前这位老人当时境况的联想,特别是唐伯虎的那首自题诗,更让我体察到了彭老总内心的高洁:“参天松色千年志,坐听涛声到黄昏。

”这正是彭总一生的写照;他那身躯正像青松一样伟岸,革命意志正像青松一样万年葱翠!正是他,一生置自己于人民之中,他的心声永远和人民群众的心交响着。

○5每逢佳节,我们全家拿出我冒着很大风险珍藏下来的酒杯,斟满芬芳的美酒,一起深情地怀念着:一个普通的人,一颗伟大的心!阅读练习:1、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彭老总精神爽逸..地来到我家。

爽逸:(2)他和蔼可亲....地询问我母亲的年龄。

和蔼可亲:(3)谁也不相信终日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这位如此平易近人....的老人,竟是当年威震敌胆、横扫千军的元帅。

平易近人:(4)一进门就嗔怪..起我的母亲来。

嗔怪:(5)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倒真像是我家的一位至亲..。

至亲:(6)他那身躯正像青松一样伟岸..!..,革命意志正像青松一样葱翠①伟岸:②葱翠:3、文章写了彭老总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4、文章是怎样表现彭老总的“普通”的?又是怎样表现他的“伟大”的?5、文中为何不写彭老总“威震敌胆、横扫千军”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6、本文并未写彭老总“威震敌胆、横扫千军”的事例,你还觉得彭老总伟大吗?为什么?7、在你的课外阅读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彭老总的事迹?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件。

8、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感到他并不是专门讲给我听的,倒是他内心的严格的自励。

”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神秘的无底洞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 按说地球是圆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真正的“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

然而中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海外有个深奥莫测的无底洞。

事实上地球上确实有这样一个“无底洞”。

它位于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

由于濒临大海,在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

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三万多吨。

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

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

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做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枉费心机。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一九五八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

接着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地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

难道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致无法发现 ?几年后他们又进行了新的试验,他们制造了一种浅政瑰色的塑料小颗粒。

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的海水里,片刻工夫,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吞没。

他们设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河”的出ロ了。

然而,发动了数以百计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一年多以后,他们仍一无所获。

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没完没了地“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又在哪里,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里去了。

阅读练习:1、按短文内容填空。

地球是由、和组成的。

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的一种现象。

2、解释下列词语。

深奥莫测:枉费心机:3、文章中提到的“无底洞”位于什么地方?说它“无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4、人们为了考察它是不是“无底洞”,曾做了两实验:和5、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赏析:他是普通的——黑衣服、旧草鞋,到村里人家去串门,“拉家常,问疾苦,亲亲热热,无间无隔。

”他是老人嘴里的“老头子”孩子嘴里的“彭爷爷”,但他更是伟大的.....他是当年“横扫千军”的大元帅彭老总。

他没有因为被“罢官”的不公待遇而消沉,而是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严格自励,保护着内心的高洁。

这才是伟大的人格,这才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