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验(答案)

综合实验(答案)

一、知识脉络二、 实验方案的设计1.设计、探究实验题的特点2.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综合实验试题创设的情景、设问比较新颖,但又贴近学习与日常生活,趣味性较浓。

选择的情景往往紧扣生活或工业生产。

学生版教师版3.实验设计的步骤明确目的、原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装置步骤记录现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4.对于实验设计与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科学性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目的、要求,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及化学反应原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简明。

认真观察,全面准确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根据观察出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1)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使用强氧化性酸。

(2)注意某些会使反应停滞的问题。

如,浓硫酸会使铝金属钝化、制不能使用与稀等问题。

(3)酸性废气一般使用溶液或碱石灰吸收,而不使用澄清石灰水,原因是是微溶物,在石灰水中的量极少。

(4)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时,一般不要用手捂法,手掌热量有限。

可以使用酒精灯加热或利用其他的方式。

(5)对于排水法测定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量气装置的内外压强要相等,也就是各液面在相同水平线上(详见气体制备部分)。

CO 2CaCO 3S H 2O 4NaOH Ca(OH)2可行性安全性简约性三、简答题的规范作答(6)制备某些还原性溶液时,注意应事先用煮沸法排除溶液中的,同时可以使用液封或加入强还原性物质的方法来保持性质(例如向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7)对于易水解的物质,在配制溶液的时候要加入对应的强酸或强碱,从而抑制水解。

如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来控制水解;对于易水解的物质在蒸干的时候,要注意通入保护气,防止水解。

如在蒸干制备的时候,通入干燥的气体来抑制水解;对于某些极易水解的物质。

如等,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实验装置体系与外界空气(水蒸气)隔离,因而可以在装置末尾加入干燥管。

在实验室中一般不采用高压、低压和低温等条件,例如实验室中制备,不使用高温高压合成氨的反应。

对于每种类型的装置,如尾气处理装置、量气装置等,都有很多种,在可行性范围内可任意选择。

(1)对于可燃气体,在点燃之前一定要先验纯,以防爆炸。

同时对于可燃气体参与的加热反应,如还原,应先通,再进行加热。

(2)防止倒吸。

对于易溶于水的气体,在用溶液吸收的时候注意使用防倒吸装置。

(3)对于加热制气反应,一定要先撤导管,再撤酒精灯。

(4)对于易燃易爆、剧毒、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一定要注意尾气回收的问题。

(5)尽量不使用会生成有毒气体的反应来进行实验。

如,制备硫酸铜,不应用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而一般是按照的方法进行制备。

(6)注意混合或稀释溶液、蒸发结晶等操作时,要防止液体飞溅。

(7)严格按照各种仪器的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操作。

(1)装置最简:对于不同的化学实验方案,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最简单的方案。

(2)药品价格低廉:在选择实验方案时,应尽量选择消耗药品最少(转化率最高)、实验成本最廉价的实验方案。

(3)操作方便:不同的实验方案需要不同的实验条件,如加热、加压和催化剂等,在评价方案时,看实验条件是否简单、操作是否方便。

(4)原理简单正确:力求选择反应速率易控制的实验方案,以便于对生成物的控制和确保实验安全。

(5)现象最明显:在性质验证或检验的实验中,应选择反应现象明显的方案。

O 2FeCl 3ZnCl 2HCl SiC l 4NH 3H 2CuO H 2Cu Cu →CuO →CuSO 41.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1)测定溶液的操作: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置一小片干燥的试纸,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少量待测液到试纸上,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

(2)有机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冷凝、回流。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溶液,当溶液变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4)焰色反应的操作:先将铂丝或无锈铁丝蘸盐酸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反复几次,直到与酒精灯火焰颜色接近为止,然后用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如为黄色,则说明溶液中含元素;若透过蓝色钴玻璃呈紫色,则说明溶液中含元素。

(洗烧蘸烧洗)(5)证明沉淀完全的操作:如往含的溶液中加溶液,将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已经完全。

(6)洗涤沉淀操作: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次即可。

结晶物易溶于水,常用无水乙醇或者冰水进行洗涤。

既可减少沉淀损失,无水乙醇又易挥发,不引入杂质。

(7)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滴加适当的试剂(可与杂质的某些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如果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沉淀洗涤干净。

(8)萃取分液操作:在分液漏斗中加溶液和萃取剂,右手堵住漏斗上口塞,左手握活塞,倒转用力振荡,放气,重复~次,正立放铁圈上静置;让分液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活塞,让下层液体从下面流出到分界面,再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入另一烧杯。

(9)酸碱中和滴定终点判断:如强酸滴定强碱,用酚酞用指示剂,当最后一滴酸滴到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即为终点。

(10)装置气密性检查:①简易装置(试管):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加热试管,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到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长颈漏斗的装置:用止水夹关闭烧瓶右侧的导气管,打开分液漏斗,往长颈漏斗中加水,加一定水后,若漏斗中的水不会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分液漏斗装置:先关闭活塞,往分液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若漏斗中的水不会顺利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答题模板总结】装置形成密闭体系→操作方法(微热、手捂、热毛巾捂、注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11)容量瓶检漏操作:pH pH pH pH FeCl 3Na K SO 42−BaCl 2BaCl 223232.物质的检验、鉴别原则要求基本步骤【答题模板】四、高考真题讲解往容量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

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12)试纸的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②检验气体:一般先将试纸润湿,使其接近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

(13)滴定管排气泡①酸式滴定管:用右手拿住滴定管无刻度部分使其倾斜约角,左手迅速打开旋塞,使溶液快速冲出,将气泡带走。

②碱式滴定管:将橡皮管向上弯曲,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管尖喷出,即可排除气泡。

(14)降温结晶主要步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15)蒸发结晶操作: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水分。

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用量最少。

解答物质检验的有关题目时,应按取样、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进行描述。

具体应做到:(1)要“先取样,后操作”。

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2)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中”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

(3)要“先现象,后结论”。

例如,向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外观初步判断(固体、溶液中离子、气体的颜色)→化学方法进一步确证(利用特征反应)→得出正确结论(根据现象做出判断)液体:取少量液体试剂于试管中→滴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固体:取少量固体试剂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气体:将气体通入溶液中→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如乙烯、乙炔、二氧化硫等) 用镊子夹住湿润的试纸放入至气体的集气瓶中→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如氨气、氯气等)。

一、知识脉络二、 实验方案的设计1. 设计、探究…2. 设计实验方…3. 实验设计的…4. 对于实验设…三、简答题的规范…1. 高中化学实…2. 物质的检验…四、高考真题讲解180∘30∘N C a 2O 3XXX XXX XXX XX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

,其电子式为。

实验操作和现象:操作现象该同学欲分析实验和实验的差异,查阅资料:.ⅠⅡ++实验室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C l Ca(OH)和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式是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