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阳市一中2023级秋期高一第一次调研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 笨蛋! ” ——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这自然是事实。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

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

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 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乡村文化政策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转变。

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

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等。

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其政策特征来看,文化下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乡二元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

下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二者是同质构成的。

反过来看,这隐含着乡村缺乏文化或者乡村文化是边缘性文化,需要扶持和帮助。

在这种政策立意中,作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化。

唯其如此,才有必要向乡村输入。

此外,文化下乡政策也体现了单向的外部输入性。

文化下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

从供给的主体看,这是一种主动的作为,文化下乡活动往往是多部门联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各司其职。

从被供给的对象看,这意味着被动接受从外而来、从上而下的文化。

就发展历程看,受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摘编自鲍磊《文化下乡及其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如果把乡下人听见汽车喇叭鸣叫而不知所措称为“愚”,那么也可把城里人不辨苞谷和小麦称为“愚”。

B.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著。

C.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等,是我国文化下乡的具体措施。

D.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层层推进,各司其职,说明我国文化下乡活动所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有时用文字交流会因为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而用表情、动作来交流则可避免误会。

B.虽然文字和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如果送到乡村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城市文化,那么文化下乡活动就会和初衷相违背。

D.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3分)A.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

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

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B.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而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C.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期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宋人翁森云:“以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阅读,实乃人生第一快事。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材料一说“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土社会的本质"具体指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 5 分)5.费孝通先生论述的是“文字下乡”,但对材料二所论述的推行“文化下乡”也有许多启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 6 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

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 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

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

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

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

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

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

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

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

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

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

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

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

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

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

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

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

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

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

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

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

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

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

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

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

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