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此模版中所有说明性文字在正式提交电子文档到:w y x l w2014@126.c o m时必须删除;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提交电子文档时间:2013年10月26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上的时间不要更改,作为一个文档发送给组长,再由组长发给各班班长到上述邮箱;院系、专业、届别已统一填写好,无需更改。
)题目(中文题目、宋体、三号字、)(英文题目、Times New Roman、三号字)学生姓名***学号201014******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届别2014届指导教师***职称***2013 年10 月18 日1、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统一套用以下内容、楷体GB2312、小四、行距20磅)(1) 该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选题进行认真分析,力争立论正确,证据充分;(2) 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注明出处;(3) 篇幅要适当,5,000字左右,全英文写作;(4) 使用电脑录入和打印论文及其相关资料;(5) 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在广泛阅读和自己选题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之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须有一定的创新。
2、文献查阅指引(1.英文文献: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20磅;中文文献:楷体_GB2312、小四号、行距20磅;2.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排序原则是:无论中英文文献,皆以作者名字首字母在英文中的字母顺序排列,首字母相同的,以姓名第二字母的先后排序,依此类推;3.英文的著作文献必须用斜体;中文著作文献则不要斜体,但也不要加书名号;4.所有文献,特别是期刊文献必须标注出具体页码;5.所有文献都以实心句点结尾;英文和中文文献的作者名称后都是句点,英文文献中单词间要空格,中文则不要;6.文献序号排列在方括号中,一个文献另起一行时,第二行相对第一行右缩进4个字符,如有第三、四行则与第二行左对齐;特别提示:该处参考文献数目不能少于5个,必须要有:著作文献、期刊文献,其中至少必须有2条英文文献![1]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 Dunkling, Leslie Alan. The Guiness Book of Names[M]. London: GuinnessPublishing, 1991.[3]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4]卜爱会.浅析人名文化翻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174.[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6]黄向前.英汉文学作品的人名寓意及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138-139.(说明:此处文献仅提供格式上的参考,每个人必须用自己的文献;此处的文献条目数须比开题报告中文献少2-3条)3、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要求(统一套用一下内容)(1) 选题,定题:2013年10月上旬;(2) 资料查询:2013年10月中旬至2013年11月中旬;(3) 任务书和开题报告:2013年10月中下旬;(4) 初稿:2013年11月底;(5) 第二稿:2014年2月下旬;(6) 第三稿:2014年4月中旬(7) 定稿:2014年5月上旬;(8) 答辩:2014年5月中旬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意见请按照本任务书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内容和格式的基本要求,认真查阅老师所提供的和自己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外国语学院论文指导委员会安排的论文创作进度开始论文写作。
签名2013 年10 月20 日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签名2013年10 月23 日注:本任务书一式三份,由指导教师填写,经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一份下达给学生,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留系里存档。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文题目、宋体、三号字、)(英文题目、Times New Roman、三号字)学生姓名***学号201014******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届别2014 届指导教师***职称***2013 年10月26 日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国内外对于在翻译中如何处理隐喻,论述颇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由Newmark (2001) 最先提出,它们包括: (a) 保留相同的隐喻意象, 即进行直译, 条件是让译语读者感到自然;( b) 变为明喻;( c) 以译语中的对等隐喻替代;( d) 保留相同的隐喻意象, 并且将喻底(相似性) 直白化;(e)进行解释性翻译。
但是Toury Gideon (2001)指出,这些翻译策略是依据某种理想的翻译对等标准而提出的,而不是从隐喻的实际描写出发,因此遗漏了两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翻译方法,即从原文的非隐喻表达到译文的隐喻表达;从零表达到隐喻表达(即单纯添加隐喻,在原文中无语言上的动因)。
因此,Newmark提出的方法一方面过于理想化,另一方面也不全面。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国内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如徐珺(2004)、郭英珍(2004)、冯国华(2004)等。
但总体而言,上述学者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重点与传统译论没有显现本质上的区别,体现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观。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方兴未艾,更多的学者尝试着从认知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帮助加深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如国内学者束定芳(2000)、胡壮麟(2003)、王文斌(2007)、程抱一(2006)、朱纯深(2010)等纷纷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翻译尤其是隐喻的翻译各抒己见,从不同民族的认知心理上挖掘翻译的心理理据以求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阐释翻译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意义: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据统计,人的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辛自强, 2005)。
英语语言中有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Newmark, 2001)。
隐喻一方面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Quinn, 1991)。
隐喻的普遍性及其认知基础决定,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不科学,应该从认知的视域来解读和翻译隐喻,实现隐喻翻译的审美表达。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一书中,把隐喻归纳为dead metaphor(死喻)、cliché metaphor (陈辞性隐喻)、stock metaphor(库存式隐喻)、original metaphor(创新性隐喻)等5类(Newmark, 2001)。
对隐喻的翻译,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其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是否通过创造性思维,自觉运用隐喻的认知方式,巧妙地利用译语语言范畴去解释、表达原语语言范畴。
创新性隐喻由于其新颖性、突然性、美学性、文化性,往往带给受喻者隐喻解读的困难,更给译者带来翻译上极大挑战。
因此,在翻译创新性隐喻的时候,译者如何从认知的视角,寻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正确解读原语文本中创新性隐喻构建的心理基础,全面把握施喻者隐喻构建的自我驱动性,在译文中再造隐喻,成功实现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无疑是创新性隐喻翻译的关键,也是隐喻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无疑也应该是隐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创新性隐喻是基于两个认知域之间的何种相似性而实现的概念映射;2) 创新性隐喻的特点及其构建的心理过程;3) 创新性隐喻的审美功能4)创新性隐喻的翻译策略;5)创新性隐喻翻译中如何实现隐喻的审美再现。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对隐喻,尤其是创新性隐喻的认知解读;2)隐喻构建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认知突显及隐喻的构建;3)隐喻构建的心理过程分析及施喻者构建隐喻的自我驱动性:刻意性和自涌性;4)隐喻构建中的审美因素及隐喻翻译中的审美再现;5)所研究领域国内外前沿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有关最新学术动态的获取。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研究步骤:首先通过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的资料收集所写论题地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状态和研究成果;然后在综合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确定论题;接着写出论文的任务书和开题报告,获得通过后,拟写论文的提纲及论文初稿,并交由指导老师审阅,根据其指导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交第二稿、审阅、最后定稿。
方法及措施:方法及措施:采用理论与语料分析、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通过图书馆以及因特网查找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收集资料;指导老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研究工作进度:(1) 选题,定题:2013年10月上旬旬;(2) 资料查询:2013年10月中旬至2013年11月中旬;(3) 任务书和开题报告:2013年10月中下旬;(4) 初稿:2013年11月底;(5) 第二稿:2014年2月下旬;(6) 第三稿:2014年4月中旬(7) 定稿:2014年5月上旬;(8) 答辩:2014年5月中旬四、主要参考文献(注意:此处的文献条目必须比任务书中文献多2-3条)[1]. Newmark, P. A.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2]. Dunkling, Leslie Alan. The Guiness Book of Names[M]. London: GuinnessPublishing,1991.[3].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4]. 程抱一. 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5]. 冯国华. 立足喻体把握喻底——论譬喻在汉英互译中的处理[J]. 中国翻译, 2004,(3).[6]. 郭英珍. 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J]. 外语教学, 2004, (3): 56-59.[7]. 胡壮麟. 诗性隐喻[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1).[8] 吴芳. 姓名的跨文化研究[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五、指导教师意见签名2013年10 月26日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意见签名2013年10 月28 日七、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签名2013年10 月31 日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