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写作要点【篇一:讲话稿写作要点】讲话稿写作要点给想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同行的两个建议:1、多看多记。
看报纸,掌握大政方针、舆论导向,丰富公文写作词汇量。
看范文:选定一个文章全面、质量高、更新及时的公文网站如大秘书网,按自己所在部门或按文章类型多看多琢磨,记住各类公文结构、措辞等,尤其是一些套话,掌握各种文体开头与结尾处的不同等。
对于初写公文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照着原来的文件来,他怎样你就怎样。
2、多抄多写。
公文语言讲求严谨、简洁,多写多练习会进步很快。
真正的写作天才并不多见,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其实不难,但是要会抄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的经验是:先根据写作主旨拟出一个公文提纲,再根据每部分的需要,抄一些内容来充实。
借鉴与整合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相信你的写作水平会快速提高!正文:领导讲话写作要点讲话稿是领导在各种会议上讲话时所用的文稿,往往带有表态性、指导性、宣传性和鼓动性等特点。
一般讲话稿的内容要经过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是代表领导集体的意见而不是个人的观点,故还具有限定性、适合性、鲜明性、原则性的特点。
要写好讲话稿,使其既体现集体决策,又适合讲话者的口味,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我认为,要想写好讲话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了解写作背景,构思好讲话稿的结构和内容,体现限定性�写讲话稿首先要了解清楚会议的相关情况。
如是什么样的会议,面对的听众是什么样的人,文化素质高低,参加人员多少,是否有上级领导在场等。
然后根据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其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方面的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
要把握好讲话稿的内容,当说什么就写什么,模糊之词尽量不要用,不该说的内容坚决不要写进讲话稿,以体现限定性原则,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讲话稿首先要实而有情。
讲话稿是运用实话实说的形式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信服。
讲话稿的写作,切忌言之无物。
其次要大而有理。
讲话稿离不开讲大道理,要始终站在比普通人高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
写讲话稿要把握好分寸,大要大得恰如其分,高要高得合情合理,若有可能,可以把大道理拆成一个个便于大家理解的小道理,这样就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切忌大而无当的大话、空话和套语。
第三要教而有诚。
尤其在写应吸取的教训和批评教育方面的讲话稿时,要多把自己摆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和做法,以体现出针对性。
要把握好讲话的轻重分寸,既能点到痛处,又要尊重对方,把善意贯穿于施教的全过程,使人们能为讲话者的真诚所感动,乐意接受讲话者的批评。
�二、领会写作意图,使讲话稿适合讲话者的口味,体现适合性�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讲话稿写作的最大特点是属于被动型写作即“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
要想以自己之笔写出讲话者的心中所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把讲话者的意图搞准摸清楚。
讲话者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想法和见解,甚至连要点都没有。
讲话者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无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
对讲话者的要点和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讲话者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讲话者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力争写出高质量的讲话稿,避免不断返工。
因此,撰稿者平时就要多站在讲话者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注意从客观上把握一段时间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注意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并力求贴近讲话者的所思所想。
要经常主动地接近讲话者,多与讲话者进行一些面对面的交流,以沟通思想,交换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一旦发现分歧,要在充分尊重讲话者意见的基础上,尽量作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弄清分歧的原则,以提高认识,达到共识,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深入了解讲话者意图的良机。
�三、突出个性,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力求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体现鼓动性�讲话稿的写作者要想使讲话者的讲话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因此,写作讲话稿时就要突出讲话者的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从而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
要使讲话者的讲话突出个性特征,就要科学地组织讲话材料,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切实为实现讲话者的工作目标服务。
另外,强调讲话稿的个性,也是为了讲话者的讲话有助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讲话稿中能充分展现讲话者的自信和魄力,正视前进中的困难,坚信事业能够成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讲话稿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
�四、列好提纲,充分准备,尽可能把讲话稿提前送到讲话者手中,体现原则性�讲话稿写作前拟提纲是写好讲话稿的基础和前提。
在拟提纲的过程中,对自己不懂或不甚清楚的问题要请教一些有经验的领导和同志,以避免出现笑话。
首先是要注意导向性、教育性、启发性、说理性、示范性和科学性。
因为讲话者的讲话不光是指示与要求,更是一种导向,是要求人们通过讲话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方向,是要人们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去做。
其次要努力做到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切忌随心所欲,不着边际。
第三要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让人一听就知道讲什么。
第四要反复修改,并提前把讲话稿送到讲话者手中,以便于讲话者把握政策高度,查缺补漏,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收到预期效果。
【篇二:讲话稿写作技巧】讲话稿写作技巧一、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主题是讲话稿的灵魂,好比人的大脑,可以统帅支配全身。
文章的结构、布局,材料的选择、取舍,语言的运用都要为主题服务,受主题制约。
因此,选择和确定主题至关重要,是动笔之前首先要研究的。
领会领导意图,首先要请领导谈讲话的主题,这是大前提,主题明确了,才能谈思路和其他。
主题不明确就像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碰、乱撞,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要根据会议的内容和领导扮演的角色来确定。
如果一个会议有几个领导讲话,最好互相通气,分工明确,互相补充,互相照应,相得益彰。
防止互相矛盾,交叉重复。
一般来说,一篇讲话稿只能有一个主题,集中精力把一个问题说清楚,不能搞多中心。
当然题目有大有小,有的比较宽泛,涵盖的内容多,有的比较狭小,涵盖面较小。
除了大型的会议工作报告,总结工作,部署任务,需要较大的题目外,其他讲话题目都不宜太大,太大了就要把篇幅拉长,容易与工作报告重复,而且缺乏高度和深度。
二、精心安排,布局合理主题定下来后,就要围绕主题进行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过构思把讲话稿的框架定下来,明确文章分几个部分,并列出提纲,然后才能动笔。
写讲话稿最费脑子的是构思这个环节,只要把路子搞通了,写起来就容易了。
文章的构思需要反复研究,认真思索,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有时要提出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讲话稿的格式比较灵活,不象法定公文那样规范。
用什么样的格式要由内容来定,内容决定形式。
一篇讲话稿,大体上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三个部分,开头和结尾都比较短,主体部分一般分几个层次和段略,在构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形式的完美,要注重内容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就是要围绕主题,抓住和解决几个问题。
讲话稿不同于教科书,有很强的针对性。
不能面面俱到,要面对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要抓住重点,重点就是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它解决了其他问题才容易解决。
二要突出特点,如果讲话稿通篇都是共性的东西,就显得平淡、空洞。
突出特点就是突出个性,解决个性方面的问题。
当然共性的问题也要解决,不解决个性方面的问题,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共性的问题也解决不好。
三要求新求深,力求观点新,材料新,使人听了耳目一新,而非老生常谈。
要注意抓方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因此,对方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不能忽视,抓住了这些问题,不仅有新意,而且有深度。
老问题也在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解决的办法也要创新。
问题找准之后,就要认真安排和布局,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个段落和层次,哪些该详,哪些该略,怎样衔接和过渡,前后如何照应,都要考虑周到。
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给人一种严谨、自然、完整、统一的感觉。
领导讲话,要善于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人,感染人和说服人。
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一篇讲话稿,通常分几个层次,也就是分几个部分,层次与层次之间有并列的关系,也有递进的关系。
并列的各层次之间是平等的,是兄弟关系,分层的方法常见的有用“首先”、“其次”、“第三”或者用“一是”、“二是”、“三是”来处理。
也有用“;”号来隔开或用自然段加“。
”号来处理。
有些讲话稿层次是递进式的,层次之间需用专用词语进行过渡和衔接。
常用的过渡词语有“因此”、“而且”、“但是”、“当然”、“应该看到”、“应该强调的是”、“总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也有用一两句承上启下的话加以过渡的。
要注意材料排列的逻辑顺序,如果违背了这些顺序就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直接影响讲与听的效果。
逻辑顺序对于谋篇布局、层次的划分,句子的排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写讲话稿要注意前后照应。
照应是指文稿的内容前后的关照,协调和呼应。
照应能帮助人们了解文稿脉络或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能使文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是体现文稿逻辑关系,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开头与标题的照应,结尾与开头的照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照应等。
三、材料翔实,丰富多彩广泛收集和正确运用材料是撰写讲话稿的重要一环。
如果把谋篇布局比成文章的骨架,那么材料就是血肉,如果缺乏材料,谋篇布局搞得再好也只能是干巴巴几条,就像毛主席说的像个瘪三,面目可憎。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好米,怎能做出好饭,没有好布怎能做出好衣,因此要高度重视收集材料的工作。
材料一般分理论材料、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会议本身相关的信息四部分。
理论材料来源于上级文件和书本,事实材料多来自基层,数字材料一般来自统计、综合部门。
会议相关的信息,包括会议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规模、议程及有哪些领导讲话等,这些不必都写进讲话稿,但对增强讲话稿的针对性帮助很大。
收集材料要贯彻广积薄发的原则。
就是要围绕主题尽可能多收集材料,材料多了,才有选择的余地。
占有材料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对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就判断的越准,就越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语言,越能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在收集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对那些道听途说的马路新闻,绝对不能用,对来自基层或网络的材料要注意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