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简介
期,北魏时一度被废,到北周复置,中经隋代和唐初,到唐玄宗幵元二十二年(734年),
因秦州地震,秦州州治由上邽(天水)移至敬亲川(秦安县北),成纪县治也由静宁县移徙
敬亲川,与州治同城。
宋朝,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举兵北伐,灭了远在太原的北汉政权,统一了北方。
但是雄踞于陕甘北部边境的西夏政权却与宋王朝南北对峙,始终是宋朝在北方的劲敌。地处
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置陇干县于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将德顺军治移陇干县,
军、县同治一城。
绍圣四年(1097年),筑威戎城。
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人南侵,整个中国北部包括静宁在内没于金人的统治之下。
金朝,金世宗大定年间,改静边寨为静边县,寻复为寨。
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改德顺军为顺州,隶熙秦路。
静宁县简介
静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北与宁夏隆德、
西吉县接壤,西、南与通渭、秦安县毗连,西北与会宁县为邻,东南与庄浪县相依,是古丝
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 平定高速、312国道、静庄、静秦公路和公路穿境而过,素有“陇
口要冲”之称。[1]
截至2017年,静宁县辖13镇、11乡,共5个社区、333个行政村、2319个村民小组,总 人口48.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67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210人。[2]
岘乡、余湾乡、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红寺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 共5个社区、333个行政村、2319个村民小组。[2]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接宁夏隆德县、南接秦安县,西连通
渭县、北邻西吉县,西北与会宁县毗连,东南与庄浪县相依,东距平凉
22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106°5',北纬35°1'—35°5'东西宽68.75公里,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
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德顺州,隶凤翔路,升格后的德顺州,领有陇干、威戎、 治平、水洛、隆德、通边六县,其中前三县在今静宁县境,后三县在今隆德、庄浪境内。
元朝,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改德顺州为静宁州,领隆德县,另将德顺州东部分置庄浪 州,同隶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朝,静宁州领隆德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静宁州为县,全县分为5区,辖123村,隶书属泾原道;
中华民国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划为6区、294保。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区,改为18个乡镇、164个保。
中华民国三^一年(1942年),静宁南8镇(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韩店,朱家店、 宁阳和计都)划归庄浪县,将庄浪县广盈乡、云翠乡部分地区划归静宁。
商周,之际为戎羌之地。
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灭国十二,幵地千里,秦国势力达到县境
周郝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县境属之。秦属陇西郡。
西汉,在今静宁县域置成纪、阿阳二县。成纪在南,治所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东南约半
公里处;阿阳在北,治所在今静宁县城南附近。此后成纪县历东汉、三国和西晋、十六国时边境的静宁,其军事战略地 Nhomakorabea极为重要。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玮在陇山外之笼干川修筑陇干城(隆德县城),
作为抵御西夏的军事要塞。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于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静边寨。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泾原路安抚使王尧臣奏准,以山外(指今六盘山)通边、静边、
隆德、得胜四寨建为德顺军,以陇干城为军治。
1949年0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大军,解放了静宁.
1949年08月,静宁解放,隶属定西,
1950年05月,划归平凉管辖。[6]
2002年,平凉专员公署撤地设市,静宁县隶属平凉市。[7]
2003年12月8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平凉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甘民区复字
[2003]49号),以及平政发[2003]180号文件:静宁县撤销七里乡,将该乡并入界石铺镇; 撤销祁川乡,将该乡并入甘沟乡;撤销石咀乡,将该乡并入古城乡;撤销田堡乡,将该乡并 入四河乡;撤销后梁乡,将该乡并入雷大乡;撤销阳坡乡,将该乡并入仁大乡。
洪武三年(1370年),降庄浪为县,和隆德县同隶静宁州。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县直隶平凉府,静宁州唯领庄浪一县。
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庄浪县直隶平凉府,此后静宁无领县。
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前明苑马寺,将安定监六营之地并入静宁州。
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县治移安定监,遂割安定监属地隶通渭县。其时,静宁 州下设二坊十二里。二坊即阜民坊、养民坊;十二里为泰安、乐土、遵教、仁和、义和、通 化、广城、勤农、务本、从政、治安、更名里。
2015年,甘肃省民政厅(甘民复〔2015〕49号)批复同意撤销甘沟乡、古城乡、仁大乡, 设立甘沟镇、古城镇、仁大镇。[8]
行政区划
静宁县地图
截至2017年,静宁县辖13镇(城关镇、八里镇、古城镇、威戎镇、仁大镇、李店镇、甘沟 镇、界石铺镇、曹务镇、雷大镇、细巷镇、城川镇、四河镇)[2] [9]、11乡(司桥乡、双
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时数2238小时。降水夏季较多,冬春季节较少,年均降水量为450.8毫米,年蒸发量为1469毫米。[11]
2017年,静宁县实现生产总值51.09亿元。[3]
静宁县被农业部评为“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4]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静宁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地处陇山之口,形势险要,此地安宁与否,事关重大,故以静宁为
名。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
地形地貌
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
形为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
1652公里,主要山梁有13条,以葫芦河为界,东侧系六盘山分支,西侧为华家岭余脉。[12]
气候特征
静宁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气温7.1C,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