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
各个政府部门,要求“澄清事实”、“洗脱罪名”,并计划给世界各大
报写信,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
(二)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持续性 心境障碍
躁狂症临床表现 【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 惹,至少需4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致躁狂。
情感倒错
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听 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伤感;在描述他自己 遭受迫害时,却表现为愉快的表情。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意志增强
指意志活动增多。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 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 * 有嫉妒妄想的患者坚信配偶有外遇,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 监视、检查;
四、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幻 听
言语性幻听:评论性、议论性(如赞扬、辱骂、斥责)和命
令性幻听为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非言语性幻听:如流水声、鸟叫声。 患者常为之苦恼并产生拒食、自伤或伤人行为。幻听 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
幻视
内容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到人物、景 象、场面等。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
把意识不能接受的痛苦的思想、欲望等 压抑到无意识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心理防御机制----移情
对某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 达,转移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身上。 如丈夫在单位受上司的批评回家迁怒于孩子。
行为主义学派 病态行为和正常行 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 得的。
华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反对精神分析学
派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
马斯洛 (1908--1970)
罗杰斯(1902---1987)
* 人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如果受到重大的生活挫折
与否定(如父母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潜
能就不能发挥出来,还可能心理失调。
* 人愿意受尊重,当行为得到他人肯定时,人格就正
恐
怖
面临不利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 害怕、提心吊胆,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等。 脱离这种环境或事物,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 多见于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
情感迟钝
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明显情感反应的事反应平淡。例 如,某早年丧父的女患者,多年来母女相依为命,情意深
五、常见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 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
(一)精神分裂症
* 病因未明
* 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以精神活
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 意识清晰,智能尚好。
*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
向和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可痊愈或基本痊愈。
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及器质性精神病。
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 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 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 动改造以赎罪。 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嫉妒妄想
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有外遇,为此跟踪
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或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
自知力
自知力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 断能力。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在临床上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 症状是病态的,为自知力恢复。
概念的区分
• 神经病 • 精神病
二、精神障碍的原因 生物--心理---社会
(一)生物学因素 * 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 神经生化因素 * 遗传
代 表离婚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关系妄想
把一些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
例如:某病人坚信别人咳嗽、吐痰、关门、谈笑以
及收音机的广播、报上的文章,都是别有用心地针
对他的。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被害妄想
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集团对他进
行打击、陷害、破坏。如饭里放毒、跟踪监视或策
严重精神障碍(“精神病”)
又称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有精神病性症状(幻 觉、妄想等),无自知力。 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 神病、反应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等。
轻度精神障碍
又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 有自知力。 包括各类神经症、人格异常、心身疾病及病情 较轻的精神发育迟滞与不够精神病程度的反应状态 或情绪反应等。
破裂性思维
男,23岁, 精神分裂症。
医生问:“你在哪里工作?”
患者答:“多余的问题,卫星照在太阳上,阳光反射到玻璃 上,跟着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捣捣浆糊。” 医生问:“你近来好吗?” 患者答:“我不是坏人,家中没有房产,计算机病毒是谁捣 的鬼,我想回家。”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 旁人无法理解。正常人可有象征性思维,如以鸽子象征和 平,但正常人的象征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彼此能理解, 而且不会把象征当作现实的东西。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案例
李某,男,42岁,一年前因生意失败,回北京借居在父母家。入院 半年前的一个深夜,患者发现对面楼里有灯光照到自己的房间。此后渐 渐发现街坊邻里常常“话里有话”,内容多涉及患者的隐私,开始怀疑 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摄像。入院前三个月,患者听到脑子里有一个自 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 犯”,正在对他实施全面监控。后又出现一个自称是“老书记”的女声 为患者辩解,说患者是一个好同志。“少校”与“书记”在许多方面都 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令患者不胜其烦。入院前半个月,患者多次走访
* 其他:躯体疾病、药物等 。
(二)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贫困 种族歧视
生活变更
社会压力
(三) 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认知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无意识与压抑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
无意识与压抑理论
本能欲望和冲动受社会伦理道
德等的约束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 无意识中,但它们力求在意识的行 为中得到表现。 当其出现时,会在意识中唤起
焦虑、羞耻和罪恶等,意识因此加
以压抑,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以梦、 心理异常、口误等方式表现出来。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 快乐原则 • 建立人格的基础 • 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 自我 • 现实原则 • 人格的执行部分 • 统辖本我与超我 超我
• 至善原则 • 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 部分 • 发源于自我
三者关系平衡时,人格处于正常状态, 否则产生焦虑。 为了防止焦虑,自我发展出心理防御机 制。但有些心理防御机制运用过度也可导致 心理异常。
强迫观念(强迫思维)
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
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强迫回忆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对立思维 强迫性怀疑
焦虑
* 是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固定的内容的提心
吊胆和恐惧。(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
* 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奔跑喊
叫、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一位女精神分裂症病人入院时穿红毛衣、红裤 子,不肯换衣服。睡觉时拆掉暖气片的木架,抱着 暖气片睡。她说:“红色代表共产党,暖气片指工 人阶级。拆掉木架,是知识分子不该摆架子。抱着 暖气片睡表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
语词新作
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
赋予特殊的概念。如“犭市 ”代表狼心狗肺;“%”
重。病后对母亲变得疏远冷淡。情感迟钝具特征性的是荣誉
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受损,变得对亲属不体贴、对同志不
关心、对工作不认真等。
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淡漠
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能 引起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如生离死别、久 别重逢等也无动于衷。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和严重的器质性痴呆。
意向倒错
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 行为活动无法为他人所理解。例如,患者吃粪 便、喝尿、喝痰盂里的脏水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精神病性症状
幻觉; 妄想; 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 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 的社会性退缩; 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 紧张症性行为。
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
人的心理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人格障碍 确诊的神经症 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健康心理
不健康心理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可疑的神经症
一、精神障碍的种类:
脑与躯体疾病(颅内感染、躯体感染等)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类、镇静催眠药、麻醉药、兴奋剂摇头 丸、冰毒等)与非依赖性物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及偏执性精神病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抑郁症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神经症 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等 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精神发育迟滞 儿童孤独症、多动症等
划某种阴谋等。往往以怀疑开始,进而出现关系妄 想,发展为被害妄想。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及偏执狂。
物理影响妄想
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受到外 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电波、超声波或特殊的先进 仪器控制而不能自主。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