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现对两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

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

有资料表明: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

巧必由烂熟而出。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人类记忆和理解的规律。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一样的。

人的记忆力发展自零岁开始,十三岁发展至顶峰,六至十三岁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十四岁后至多能够保持,甚至下降,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不相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缓慢上升,十三岁后方有长足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以因为经验及思考的磨炼而一直有所进步。

我们开展经典文化启蒙教育正是利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使学生终生受益。

2、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背诵理论。

高声诵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背诵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祥。

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就像一个小孩子学流行歌曲,随心而记,不用绞尽脑汁,自然而然的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记。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一)基本条件研究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臵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

(二)运作过程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臵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发展方向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

在高效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的、互动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明确认识,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确定研究对象,拟定、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做好研究的充分准备。

3、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操作规划。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1、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1)涵义及调查对象的确定;(2)各类调查表的设计;(3)调查范围及方式的确定(校园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各科教师随机进行问卷调查);(4)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类、计算与汇总;第三阶段:探索阶段利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第四阶段:效果分析与总结第五阶段:研究结题与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五、研究措施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一)加强学习:1、理论研究增厚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与学的策略》,开列了《论语通译》、《儿童国学快乐读本——弟子规》、《千家诗》、《国学》、《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诸子百家》等推荐老师阅读、观看。

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个人自学、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增厚了教师‚经典‛文学的底。

2、专题研讨要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为此,我们组织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倡导教师自学自悟,学以致用,并定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但是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科研观念存在偏差。

个别老师觉得应付学校的常规工作都来不及,还要求去研究每节课上的问题设计,哪有闲工夫?在个别教师的观念中,教学与研究是两张皮。

搞教学研究就是要另起炉灶,研究是为了撑门面,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改进教学,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而是为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去做一些与教学本身无关的事。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时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

教师们在一次次学习研讨中逐步形成‚问题研究化、研究实践化‛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意识。

2、举行活动,进行心灵交流2011 年 5月,我们学校成功举办了区第五届读书节仪式《与红色经典通行》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受到了各个学校的一致好评。

六、研究成果两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教师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爱上经典,通晓事理,敢于承担,修心修志,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诵读国学经典,同样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使其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

因此,学校有了开展国学经典课题的想法。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中,经典诵读的实施往往偏重于课外,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最后决定确立《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开展前期,课题组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调查问卷表。

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了解知多少,对诵读经典诗文是否感兴趣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300 份,收回问卷 284份;教师问卷共发放56 份,收回54 份;家长问卷共发放300 份,收回279份。

我们对收回的问卷作了认真的分析,总体上看,学生、教师、家长对问卷的回答都很认真、诚恳,使这次调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卷显示我们的家长、学生、老师都愿意学习经典诗文,体验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他们也为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问卷增强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的信心。

2011 年 4月课题如期开题。

我们着手做了以下工作:我们首先召开了开题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了解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明确分工,并讨论了具体的做法和措施,同时,课题组根据区教研室的专家提出的论证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成功开题之后,课题组老师分工协作,通过以下几个板块分步进行,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逐步探索了经典诵读的策略。

一、增厚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1、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与学的策略》,开列了《论语通译》、《儿童国学快乐读本——弟子规》、《国学》、《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诸子百家》等推荐老师阅读、观看。

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2、聚焦名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组织老师观看名家所上的经典课和名家讲座,如窦桂梅的《清平乐村居》,赵志祥的《对联》……观看后进行当场交流,为是交流更广泛,还组织网上研讨。

我们安排老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个人自学、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增厚了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