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紧、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紧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容。
二、走近作者——简介莎士比亚(参见《优化探究》第17页)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三、《哈姆莱特》全剧剧情(参见《优化探究》第19-20页“文本解读”)《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请一个同学介绍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哈姆莱特留学德国时,从老国王的鬼魂那里,得知了叔父克劳狄斯阴谋毒死了他的父亲,骗娶了王后,篡夺了王位的罪行;他回国后,老国王的鬼魂显灵,嘱其复仇。
为了拯救国家并为父报仇,遂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于是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结果如何呢?【附】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1、读课文,充分熟悉剧情,准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
并思考“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的若干悬念是如何设计的?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理解和分析。
)4、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5、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五、探究交流(一)交流探究上述第1个问题。
学生复述情节,教师补充完善。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
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
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还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
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
遵照王后的预告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
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
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了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
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二)小组讨论交流第2个问题,并在组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中的代表发言。
讨论探究交流第2个问题:(参见《优化探究》第20页“解难释疑”的第3个问题。
)明确: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六、小结本课时,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的基本容,并研讨探究了剧情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布置作业请课后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安排结局的用意,并深入探讨哈姆莱特为何要相信天命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容与过程】一、导入精彩的语言塑造经典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莎翁精彩的台词,走近哈姆莱特。
二、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我们都知道,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借助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人的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哈姆莱特》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我们品味。
问题: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理解和分析。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可是,他起初却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它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