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一地理导学案17第三节城市化(第 1 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学习重点】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指标:、、。

其中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 、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2)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城市人口像“滚雪球”,城市地域像“吹起的皮球”,农夫和山庄则像“泄气的皮球”,你能解释这些比喻吗?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时间:18 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2.整个19 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20 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4.20 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总之,世界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似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2.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在哪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哪些城市化问题?学生分组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深化理解)第1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政策中的地理中央首次城镇化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请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2.乡村大量人口为什么向城镇迁移?第2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内涵2.标志3.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农村的不利因素成为城市化的推力。

城市的有利因素是城市化拉力。

具体内容图解如下:第3 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读近20 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

年份江西(城镇人口比重)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1990 20.40% 17.84%2000 27.67% 27.81%2010 44.06% 43.01%(1)与安徽省相比,20 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这种规律。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学生分组探究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对比分析)第1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统计数据中的地理2013 年6 月26 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我国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 ,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而在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35.8% ,世界的城镇化率为46.7% 。

请思考下列问题:1.世界的城市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2.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什么特点?第2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各不相同,并且其成因也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 世纪中叶开始)晚(20 世纪中叶以来)时间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目前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度原因段速高低高低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水平原因化进程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城市大小大小人口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比重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动力劳动力向城市移动速发展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及原因原因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第3 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 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 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 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 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 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 年约为50% B.2020 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 年超过80% D.2040 年以后保持稳定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20 世纪80 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高一地理配餐15右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 题。

1.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A.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B.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城乡人口比值的大小D.城市用地规模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2.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下列哪个阶段A. 初期缓慢发展阶段B. 中期加速阶段C.后期成熟阶段D. 条件不足,不能判断3. 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B. 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D. 城乡人口的从业性质不同A 城市介于45°12′N至46°N之间,126°42′E 至127°39′E 之间。

A城市性质定位为以机电、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H市的卫星城市。

读“ A 城市区域图”,完成4~5 题。

4.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A 城市的作用可能是A. 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B. 增加H市市区人口密度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D. 扩展H市市区的功能5. 如图所示,H城市群的空间拓展最可能A. 沿交通线延伸B. 沿河流延伸C.沿地形延伸D.沿人口密集区延伸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打破了“城市化地区”与“非城市化地区”的概念,绿色与灰色区域并存穿插,把城市绿化与绿色农业的开发相结合。

据此回答6~7 题。

6. 下列功能区属于“非城市化地区”的是A. 农产品加工工业区B.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C.综合农业开发区D.城市绿化带7. 将“城市化地区”穿插在“非城市化地区”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 加快非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B. 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C.使交通更加便捷D. 受浦东地形条件的限制高一地理配餐15读右下图,完成8~10 题。

8. 图中城市A为A. 重庆市B. 攀枝花市C.成都市D. 昆明市9. 图中A 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A. 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B. 历史发展悠久,旅游资源丰富C.矿产资源丰富D.人口密集,农业生产发达10. 下列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中,适合 A 城市的是A. 在周围地区建卫星城,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B. 大规模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C.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D. 将工矿企业全都迁出市区分析下表,回答11~12 题。

地区城市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地区人口总数(万人)甲35 65 100乙65 35 100丙80 20 100丁90 10 10011. 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12.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A.非洲B.欧洲 C .北美洲 D .大洋洲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3~14 题。

1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1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 B .工业区 C .交通区 D .住宅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