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周焕伟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的鉴赏,最有效的基本方法就是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其思想内容。

有此基础其他问题即使不能说迎刃而解,也就好办多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为“起”即领起。

所谓领起说完整了就是领起一个话题。

此诗首联领起的话题是:登金陵凤凰台所见所感——“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表现了所见客观景物也表现了主观感受,所以说是“所见所感”。

颔联,为“承”即承接。

所谓承接就是承接前一话题,从另一个方面或角度继续首联领起的话题。

两联内容一比较就可以看出,首联是从宏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颔联是从微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

这两联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

这个复合层次表达的字面意思是,登上金陵凤凰台,不见那美丽的凤凰,只见到空空的楼台和寂寞流逝的长江,还有那掩埋着当年吴宫花草的荒僻小路,掩埋着晋代英雄豪杰的古墓。

其语境意义是,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般来说这个复合层次的功能是作为全诗的铺垫——它不表现这首诗的中心主旨,而只是为表现中心主旨做铺垫。

诗歌的后半部分是表现中心主旨的主体。

颈联一般与尾联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颈联为铺垫,而尾联为这个复合层次的主体,在首联与颔联构成的复合层次的铺垫作用下,共同表现诗歌的中心主旨。

颈联,为“转”,即改变话题。

此诗的颈联不再表现登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而改为表现金陵胜景。

——这与前面的所见所感已大不相同。

作者看到金陵的壮丽山河,自然而然地产生建功立业的思想。

——我们的这个理解来自何处?来自对李白生平的了解,来自对此诗的第一个复合层次的理解,也来自对第二个复合层次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各联紧密结合起来理解。

尾联,为“合”,即结束全文(诗)。

一般地说,往往不是只靠这一句或这一联产生这个作用,而是靠它与颈联共同构成的复合层次来结束全文(诗),表现出全文(诗)的中心主旨。

这首诗的尾联结合自己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因为皇上听信小人谗言,使得自己壮志难伸的郁闷情绪。

然而,有出题人不认识起承转合的规律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竟然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这种情形真是叫人无语!关于诗文的起承转合一、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

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是诗的精华所在。

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1、绝句的起承转合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

如:唐·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起)秋收万颗子。

(承)四海无闲田,(转)农夫犹饿死。

(合)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

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民以食为天。

”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

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

”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全诗共四句,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清晰有序。

一首小诗,起承转合,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2、律诗的起承转合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

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

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

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

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

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

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

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

律诗如是,古论文亦然。

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五段:第一段总起立论,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转(既是对第二段的旁转,又是对第一段的远承,)第四段是轻转——转入综合推理得出结论。

文章末段以感叹作结。

统观全篇,起承转合,十分分明,自然流畅。

二、散文的起承转合。

散文的结构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变总少不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好比说交响乐是由四个乐章组成,但每一部交响乐的结构仍然可以各显特色。

散文家要能够撒得开,收得拢。

在每一篇文章、每一段中,哪里该放开,哪里该收拢,怎样放,怎样收,这就是给作家施展本领的舞台了。

为了简明地连贯地说明散文的起承转合的艺术,说明散文的结构之美,下面再以丰子恺1947年发表的《口中剿匪记》为例子,来谈谈它的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连接转换。

文章的题目很奇特,勾起读者探究的兴趣,“口中”“剿”什么“匪”呀?第一段就来回答: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

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

读了这一段,读者会觉得非常幽默,啊,原来是写拔牙,把这件多数人害怕的痛苦的事写得这么俏皮,这么有趣味。

文章的“起”,宣示了它要写的是什么,接下去该写烂牙带来的麻烦吧?“起”的后面是“承”,一般说来,可以从正面承接,也可以从反面承接。

这篇文章则是推进一层:不过这匪不是普通所谓“匪”,而是官匪,即贪官污吏。

何以言之?因为普通所谓“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或地方合力严防的,直称为“匪”。

而我的牙齿则不然:它们虽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

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犯它们。

我如此爱护它们,所以我口中这群匪,不是普通所谓“匪”。

说烂牙不是非法的躲在山寨里的盗匪,而是有合法的官方身份的匪徒。

细心的读者开始意识到,作家不是玩个小幽默,他说拔牙,却做这样的比喻,贴切是非常贴切,恐怕还另含更深的意思在里面。

果然,文章继续发挥:怎见得像官匪,即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

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而贪赃枉法,作恶为非,以危害国家,蹂躏人民。

我的十七颗牙齿,正同这批人物一样。

……使我不能吸烟,使我不得喝酒,使我不能作画,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说话,使我不得安眠。

这种苦头是谁给我吃的?便是我亲生的,本当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牙齿!因此,我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在这班贪官污吏的苛政之下,我茹苦含辛;已经隐忍了近十年了!这里句句说的是烂牙,句句说的不止是烂牙,句句另有所指,是在骂贪官污吏。

骂够了,接着,自然而然,文章开始“转”的部分,说自己以前反对拔牙,这是要实行拔牙了。

在“承”的部分露出锋芒、显出峥嵘,到“转”的部分又添些诙谐,说自己由“文王忽然变了武王,毅然决然地兴兵伐纣”。

这样使文章的政治针对性模糊一些,躲避检察官的删禁,同时也使得文章张弛起伏变化,情味更丰富。

最后是“合”,经过医生的检查和忠告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口中的国土内,养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这批人物杀光,国家永远不得太平,民生永远不得幸福。

我就下决心,马上任命易医师为口中剿匪总司令,次日立即向口中进攻。

……我口中的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语言亦庄亦谐,好像带着浅浅的微笑,好像怀着愤怒与决心;好像是说口中的“官匪”,好像是说国中的匪官,让读者抚卷久久沉思。

起承转合中,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显然更为重要。

议论性的散文与抒情性的散文结尾有不同的风格,但都要能与前面回应,都要能够收束全文。

三、议论文的“起承转合”。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概括而言就叫作“起承转合”。

这种文章形式相对固定,内容保守。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诗法家数》(元•杨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

”事实上,起承转合这种行文的格式,只要我们能古为今用,灵活运用,不但能将观点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

在中学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仍然有可取之处。

例:2007年湖南考生的一篇考场作文。

诗意地生活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