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师德、做人与职业道德赵 莉(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89) 〔摘要〕 师德及一切职业道德,并不是存在于做人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人格。
构成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两部分,即做人的基本素养与履职的特殊素养。
前者为职业道德的基础,后者也是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成分。
仅有前者,不能称之为职业道德;仅有后者,职业道德也立不起来。
职业道德教育应兼顾此二者。
〔关键词〕 师德 做人 职业道德 基本素养 特殊素养〔中图分类号〕G45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539(2001)0320051203 为了研究师德,近日我读了一本名为《中国文化名人谈恩师》的书。
其中有鲁迅的《藤野先生》、顾颉刚的《悼蔡元培先生》、谈家桢的《回忆当年竺校长》——所追忆的对象有的是名人,多数不是名人,但他们却是对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名人所尊敬的人。
我原本是为研究师德而读这本书的,可是在我所读过的这二三十篇文章中,名人们谈的尽是他们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一件件事情,或者是老师们在一些事情上是如何处理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的。
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无非是老师们如何做人、做事。
虽然在这些为人处事中包括了许多可贵的师德,然而竟然没有一个人明确地使用师德这一概念。
莫非这些高风亮节只是通常意义上的做人美德,而师德另有所指?师德与做人到底是何关系?职业道德到底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职业道德教育到底应当如何进行?仔细想一想,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做教师的几乎都能记住师德的几条要求,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知道什么是师德,可是有的人能做得到,有的人却做不到;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不好。
师德的好与不好,到底是与师德的教育相关,还是与基本的人品相关?或者与这两者都有关系?从名人们的回忆文章来看,在他们的理解中,似乎没有什么脱离开通常的为人处事而单独存在的师德。
比如鲁迅所描述的藤野先生,就是那么一个普通的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做事待人既认真又和蔼的日本老头。
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异国留学生,他感到需要多关心一些,所以他特意问鲁迅是否能抄下半年他的讲义,并且把鲁迅的笔记拿去细看,把遗漏的内容用红笔添补上,文法不通的地方予以订正。
给鲁迅修改笔记的事,藤野先生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上解剖课时,他担心鲁迅受中国敬鬼思想的影响,不肯动手解剖尸体。
但当他看到鲁迅也敢于解剖时,他很高兴,特意把鲁迅叫去予以赞扬,说他总算放心了。
然而,他对这个特殊的学生也是非常严格的,鲁迅画的解剖图虽然好看,但是血管的位置不准确。
他把鲁迅叫来,并指出解剖图不是美术,不能图好看,而要与实物相符合,同时15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3期用红笔改正过来。
有些心术不正、看不起中国人的日本学生,怀疑鲁迅的“解剖学”考得不错,是因为藤野先生透露了考试内容,而透露的方法,是藤野在鲁迅的笔记上做了特殊的记号。
但是在他们检查了鲁迅的笔记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
这个善良的老人并不因为他关心这个异国学生而降低考试难度。
期末,当鲁迅告诉藤野自己要离开学校,今后不再学医时,藤野感到很惋惜,表情有些凄然。
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希望今后能够时时了解鲁迅的情况。
若干年后鲁迅写道:“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就是藤野的为人给予鲁迅的教育。
藤野的师德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他为师过程中的善良之心。
但是如果说师德与做人的美德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似乎也讲不通。
因为并不是每个心地善良的人都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要做一个好教师,除了必须有好心肠、有一定的知识、懂得一门专业以外,还必须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必须弄明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各种各样的学生,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关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成才与成人。
而这个能否正确对待学生、能否按照道德要求处理好与各种各样的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这就必须对教师这个职业有许多体会,对于各种各样的学生的心理要求有足够的认识,对处理教书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有丰富的经验,这样才可能把好心肠转化为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教书育人的行为。
苏步青在《怀念我的老师》一文中,讲述了他在求学道路上遇到的几位教师,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苏步青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十岁时才作为一名插班生进入一所小学,由于语言不太通,学期结束时,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一名。
第二年他换了一所学校,语言是通了,但遇到了一个歧视穷家子弟的教师。
他怀疑苏步青作文中的好语句不是苏自己写的,因而尽管有好语句,还是给批了个“差”字。
这使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他没有有效的反抗方法,只以不听课的方式相对抗。
结果学期末又考了个倒数第一。
第三年他遇到了一位正直可亲、不歧视穷人孩子的陈老师,这位老师主动地接近他,了解他内心的苦闷,耐心地启发教育他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好的前途。
这位老师还说:“我看你的资质不差,只要好好努力,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
”这给苏以极大的鼓励,从此,他开始集中心思学习,当这一学年结束时,他获得了全班第一名。
从此以后的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
几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在中学二年级时,他遇到一位姓杨的老师,数学课讲得非常吸引人,这使苏步青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
这位老师赞扬苏步青文理科的基础都不错,并鼓励他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这位老师的指导、鼓励与帮助下,苏步青学数学的积极性与才能被引发了出来。
他曾用二十种方法解一道几何题,并写成论文,被送到当时的浙江省学生作业展览会上展出。
这时他又遇到了兼几何课的洪校长,这位洪校长经常看着苏步青做作业,边看边点头,脸上时时露出笑容。
这位校长在即将离开中学到教育部任职之前,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鼓励他毕业后到日本去留学,并说一定要给苏以帮助。
苏步青从中学毕业后写信给这位昔日的校长,很快就收到了洪校长寄来的二百块银元与临别赠言,鼓励他要为中华富强而发奋读书。
洪校长经济上的资助与精神上的指引、鼓励,成了苏步青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苏步青遇到的这三位老师,不仅有好心肠、不歧视穷人子弟,而且在培育人才方面非常内行。
他们都有识别人才的慧眼,那位姓陈的老师一眼就看出苏步青“资质不差”;他们都爱惜人才,那位洪校长一次资助苏二百块银元;他们不仅是一般地尽职尽责、诲人不倦,而且深谙育人之道,能把一个青年在某一方面的兴趣、才能培养起来。
可以说,如果苏步青没有遇到这三位老师,今天的中国就会缺少一位成就卓著的数学家。
这三位老师的美德,主要表现在他们呕25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3期心沥血地培养人才上。
他们(也包括藤野先生)的美德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
从上述情况看,做人的美德与职业道德既不是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两回事,也不是一个包含另一个,而是二者间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就是说做人与做事是不会分家的,做人是通过做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的,做事是以做人的原则为根据的。
职业道德并不是镶嵌在职业行为上的装饰品,也不是在做人做事之外单独培养的一个东西。
职业道德就是融入职业行为中、从而具有职业特点的道德人格。
但是,若要就先后而论,那当然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培养一般的道德人格,后有职业道德。
因为一个人一般要到二十多岁,最早也要在十六岁之后,才会从事某一职业,才开始具备掌握某种职业道德,而在此之前所具备的只是社会通行的基本道德。
这一情况表明,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的做人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状况,受到他做人观念的强烈影响,与他的基本品德是相一致的。
如果一个人的人品不好,要对他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很难取得好效果的,这一现象在教师这一行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良心活,主要靠自觉。
同样担任一门课,不同的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会相差很大。
像藤野给鲁迅修改笔记,完全是出于爱学生的职业良心。
他如果不这样做,没有人会责备他,只是他在良心上过不去而已。
同时,教学工作专业性很强,监督起来困难很大。
一个系有几十门功课、许多教师,不要说一般行政管理人员难以承担起监督教学的责任,就是系主任也难以对每一门课的情况都能了解得很清楚。
教师是否掌握了学术界的新成果、是否更新了教学内容、是否认真地批改了作业,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一位教师在履行职责的初期,不一定就能把工作作得很好。
但是只要他是一个自律精神很强、责任心很强的人,他就必然会想方设法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去努力,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具备良好的师德;反之,就是干上一辈子教师工作,最终也难具备良好的师德。
这样看来,师德以及所有的职业道德,主要是由两部分因素复合而成的:一部分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履职的特殊素养。
二者融合为一体,构成职业道德,如同一幅画,先要有个底色(底色也可能就是白色),然后在底色上着以颜色。
只有底色,构不成图画;没有底色,也构不成图画。
职业道德就是在道德底色上作的道德图画。
在这两种素养中,前一种素养体现的主要是社会对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它是从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后一种素养主要是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它是从职业所承担的特殊社会职责、从职业自身的特殊规律,以及行业和从业人员自身的关系派生出来的,这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东西。
比如说,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爱学生”。
这个“爱”就是具有仁爱之心,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社会对任何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而“学生”则是教师这个职业特有的服务对象,普遍的爱施于特殊的服务对象,则成了职业道德——爱学生。
教师若不爱学生,他就不会为培养学生而尽其全力;教师若不爱学生,学生自然会对教师失去信任感,严重的还会产生反感、出现反抗行为。
这样,教师讲的话,学生就听不进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乃至知识技能就难于产生影响。
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职责就不能顺利完成。
因为师生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不符合教育内在机制的要求。
如果上述推理是正确的,那么从职业道德的这种内在构成来看,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一讲职业道德教育,人们关注的总是那个特殊的部分,不关心那个“道德底色”。
职业道德教育要能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是双管齐下,两种素养都要重视,不可失之于偏颇。
对于那些经过多次职业道德教育仍然不敬业的人,更应当重视其做人态度的教育。
如果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职业道德品质也难以有长进。
35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3期。